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网站!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联系人:马荣君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新闻中心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 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来源:黄运发   发布时间:2021-11-04 08:45:37   访问人次:6259



  公元7~13世纪,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愚昧黑暗之中,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几乎被断送之时,崛起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通过与周围各族人民的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成为古老文明的受益者和继承者。经过辛勤研究和实践,创造出了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贡献。

  

  阿拉伯半岛是闪族的摇篮。“闪族人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说阿拉伯半岛是纯粹的闪族文化的发源地,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01]。半岛上的民族在古时候曾对人类文化做出过贡献。


  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已经孕育了共同的情感,形成了一致的社会传统和文化要素,为他们的思想统一奠定了基础。7世纪,伴随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人从闪族中脱颖而出,迅速实现了思想统一、政治统一和语言统一,以朝气蓬勃、团结一致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接着向西亚、北非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征服运动,把他们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连同血液一并注入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中,播下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种子。正如美国东方学家希提教授说的那样,“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帝国,而且是一种文化”[02]。

  伊斯兰教产生之后,首先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书就是《古兰经》。它的产生,正是阿拉伯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周围地区文化撞击和交融的结果。在征服运动之后涌现出的阿拉伯学者中盛行游学之风。他们不仅赴各地办学校从事教育,传播知识,而且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充分吸取被征服地区的优秀文化。他们从印度文化中吸收了文学、哲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营养,从古波斯文化中吸收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营养,从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希腊文化中吸收了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营养。与此同时,在中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医药学、绘画艺术、造瓷艺术、造纸术等都对阿拉伯文化产生过影响。

  阿拉伯文化的活力与阿拉伯帝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拥有受益于尼罗河灌溉之利、自古被誉为“粮仓”的埃及,有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叙利亚、波斯、河外地区等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之地。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内外贸易的兴旺,从而涌现出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等许多重要的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的对外贸易,向东经海、陆两条伟大的丝绸之路直达中国。中国的丝绸不仅为阿拉伯人所喜爱,而且转运西方,被称为赠给西方的最早的“华丽的礼物”;往西,阿拉伯人到了摩洛哥、西班牙;在北方,他们与伏尔加河地区开展了兴旺的陆上贸易,里海也曾是穆斯林商人活跃的场所。商业贸易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阿拉伯文化同四邻各国文化的相互交往和影响。

  工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同时,经济发展的本身既需要科学文化又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优越条件,成为科学发达的原动力。“正是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的兴旺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地理的研究,农田水利的兴办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筹划,加速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的确立,促成了历史学研究的类别化、深入化;东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教义学的理论化、系统化和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03]。

  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所以瑰丽夺目、硕果累累,与统治者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和奖励密不可分。伊斯兰教初期在先知遗训激励下兴起了游学之风,先知关于“求学乃我男女穆民之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著名圣训,成为历代穆斯林知识分子有口皆碑的名言。它鼓励着成千上万人不惜远途跋涉,含辛茹苦地探求学问。并热心从事教育,传播学问,有力地促进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普及,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征服运动的完成和政局的稳定,统治者更加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第一个下令把希腊语和科卜特语的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的是伍麦叶王朝第二任哈里发的儿子哈立德。阿拔斯王朝时期,尤其是曼苏尔、拉西德和麦蒙三位哈里发当权时,政府对知识分子量才录用,无论是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自由地在学术领域进行探讨,而且待遇优厚,地位优越,受人尊敬。哈里发的慷慨大方,像磁石一样,把有各种各样科学本领的人都吸引到了首都巴格达,从而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达到极盛。

  曼苏尔曾命令法萨里把从印度传入巴格达的天文学论文译成阿拉伯文。拉西德曾派人远出搜集希腊典籍,并鼓励人们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麦蒙为最突出的一个。他于830年在巴格达创办了集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智慧馆。并亲自派人去东罗马帝国搜集科学书籍,把大量有关哲学、医学和数学的珍本放在智慧馆里,组织人力翻译。景教徒学者和杰出的翻译家易司哈格被任命为智慧馆的馆长,他还亲手翻译了许多珍本书籍。“他所译的名著,麦蒙依译稿的重量,以等量的黄金报酬他”[04]。当年的智慧馆里,集中了许多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他们将数百部各门学科的著作,从希腊语、古波斯语、奈卜特语、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成阿拉伯语。

  从阿拔斯王朝分裂出去的一些地方王朝的统治者,对于科学事业的奖励也毫不逊色。在西班牙立国的后伍麦叶王朝统治者,在奖掖学术方面,亦不甘落后。

  因此,可以说半岛上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种子;文化发达的地区及其四邻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取之不尽的营养;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条件、统治阶级的奖励政策,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成长壮大、开花结果的最佳气候。所以才创造出了繁花似锦、绚丽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文化典籍之多,难以胜数。



  阿拉伯文学是以诗的出现开始的,阿拉伯民族素有“诗歌民族”的美称。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已涌现出许多内容生动、语言洗练的诗歌,如泉水歌、战争歌、自夸诗、讽刺诗等。流传下来的诗集有《香法拉诗集》和《乐府诗集》等。而最负盛名的是7篇“悬诗”,曾被用金水抄写在细麻布上,挂在麦加天房的神殿内。它是古代长诗中第一流的作品,在阿拉伯文学中独占鳌头,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伍麦叶王朝时期爱情诗开始出现,伊本·拉比耳被誉为爱情诗的大王。法拉兹德格、杰里尔和艾赫塔勒号称诗坛三杰,因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而深得统治者的赏识。在文化灿烂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诗歌文学也有长足的发展。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艾卜·努瓦斯、阿卜·阿塔希叶。在后又涌现出诗作达到高度完美的穆台奈比和号称“诗中圣哲——哲中诗圣”的盲诗人梅阿里,以及编辑了著名的《坚贞诗集》流传后世的艾卜·太马木等。

  阿拉伯散文,早期以简洁朴实和尖锐明快为特色。《古兰经》就是最优美的散文。韵文故事集《麦嘎麻特》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仅次于《古兰经》的散文名著。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散文深受波斯散文的影响。伊本·穆盖法耳从古波斯语译成阿拉伯语的名著《克利莱和迪木乃》,具有浓厚的波斯散文特色。该书借鸟兽之语表达了作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改革社会治理国家的抱负。文字优美而富于哲理,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千零一夜》,它是文学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内容极为丰富,有童话、传说、名人轶事……它是在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于10世纪上半叶由哲海什雅里加以补充在伊拉克写成初稿,后经几个世纪多人之手修改补充,到16世纪在埃及定型,成为分夜讲的故事,才定名《一千零一夜》。它不仅有多种阿拉伯文版本,而且已译成几十种文字,几乎成了全世界各地图书馆必备的读物。



  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不过宗教色彩十分浓厚。阿拉伯艺术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许多清真寺都采取以交叉的弓架结构和可见的相互交叉的弯梁为基础的圆顶体系。凹壁、宣礼塔以及主体建筑的墙上多采用镶嵌细工和装饰图案,显得既雄伟壮观、华丽多彩又不失庄严肃雅。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伊斯兰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不提倡人物画像和雕塑,画饰几乎全是植物和几何图案,形成独特的阿拉伯式图案的绘画艺术。阿拉伯文,尤其是库法体的铭文,常出现在宏伟建筑物的墙壁上。一篇篇《古兰经》经文用优美的书法描绘在清真寺的墙壁、柱廊上,呈现出典雅的线条美和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音乐艺术也是阿拉伯人所喜爱的。那时,半岛上的麦加和麦地那成了为大马士革哈里发宫廷输送艺术天才的“歌曲的苗圃和音乐的温室”,宫廷里汇集着许多音乐明星和音乐理论家。

  另外,阿拉伯的音乐艺术还表现在《古兰经》的吟诵上。《古兰经》文字有韵律和节奏感,经常举行诵经比赛,涌现出许多音韵和谐、声音悠扬、悦耳动听的诵经家。其声音高昂洪亮,响彻云霄,抑扬顿挫,如歌如诉,堪称是一种优美的歌唱艺术。

  阿拉伯人在史学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初期的史学工作者,多关注阿拉伯部族的研究,伊斯兰教创传人事迹的搜集、整理和对征服运动的研究。伊本·希沙姆的《先知穆罕默德传》是有代表性的权威著作。其他重要著作有白拉佐里的《诸国征服记》《贵族谱系》和瓦基迪的《圣战史》等。阿拔斯王朝时期史学研究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泰伯里,其主要著作有13卷的编年通史《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和30卷的《古兰经注》,被誉为“历史学权威、经注学权威和法律学权威”。又如麦斯欧德,是同时代学术旅行家中知识最渊博、考察最精细、记录最翔实的一个,堪称“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著作流传下来的有《黄金草原》和《提醒与监督》两部。前者是长达30卷的史地百科全书,它确立了麦斯欧德第一流史学家的名望,再如伊本·艾西尔,他撰著的12卷本《历史大全》,对十字军东侵作了详细可靠的记载,被誉为“十字军战史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伊本·赫尔东,他有“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美称。其最重要的著作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历史大纲》。他因这部不朽的杰作而闻名于世。

  在哲学方面,阿拉伯人巧妙地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教的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体系,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肯迪被认为是阿拉伯哲学的先驱,著述十分丰富,流传后世的有《肯迪哲学论文集》和《逻辑学引论》等。法拉比有“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著作诠释者”之称,荣获“哲学亚师”的尊号,是阿拉伯哲学体系的真正创立者,主要论著有《论灵魂》及《哲学问答》等。伊本·西那(即阿维森纳)是继承法拉比学说的哲学家之一,主要哲学著作是18卷本的《治愚书》。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西班牙,12世纪曾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的穆斯林哲学家,最著名的是伊本·鲁世德,他是西班牙用阿拉伯语写作的最后一名哲学家,属唯理论派,主要著作是《矛盾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世纪的阿拉伯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生产斗争、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天文学首先得到发展,自从哈里发麦蒙在智慧馆里兴建了第一座天文台之后,作为专门用以观察星象、了解天体运动、进行天文学研究的天文台,在各地应运而生。政府以优厚的待遇招聘各族的天文、历算学家到天文台工作。他们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测定了星辰的位置,确定了许多大星辰的名称,提出了地圆说,推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圆周,编辑了多种天文表,还研制了一批相当精密的天文仪器。涌现出了花拉子密、比鲁尼和海雅木等有造诣的天文学家,撰写出了《天文学概要》和《天文学书》等著作。

  在地理学方面,阿拉伯人通过亲身的旅游考察积累了大量资料,提出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测量了地球经纬线的长度,推断出地球为椭圆形,提出了潮汐成因的学说。易德里斯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家。他曾派人勘探尼罗河发源地,并绘制了地图。他还编著了《云游者的娱乐》,用银子制做了一个天球仪和一张盘子形的世界地图。雅古特是阿拔斯王朝末年的著名地理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而编撰的四大册《地名辞典》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许多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也为地理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史料。《苏莱曼东游记》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足迹遍布穆斯林世界,于1347年到达中国。他的游记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多种文字。

  关于阿拉伯人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恩格斯曾说:“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05]花拉子密就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了代数学,是最早编撰算术和代数书的人。他的《代数与方程的运算》一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和十进位法就是通过他的著作传到西方的。海雅木是后起的数学家,编著了《代数》书,研究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和几何作图法,并把数值代数用于度量几何。

  阿拉伯人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光学和力学上。仅哲学家肯迪就有十部光学著作。对光学贡献最大的是伊本·海赛木。他的《光学书》早在12世纪已被译成拉丁文留传下来。他用多种实验方法试验了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得出光来自被观察的客体,纠正了希腊学者认为光线由眼中射出的错误。阿拉伯物理学家们研究了空间的有限性和物体的可分性,并应用物理知识和力学原理制做了天平、水钟、自动供水机等。

  在化学领域内,阿拉伯人广泛运用实验方法,改进了蒸馏、过滤、溶化和结晶等方法将化学用于制药、制革等工业。查比尔是中世纪杰出的化学家,有著作上百种,代表作是《东方汞》《仁慈书》和《集中书》。号称“医学之父”的拉齐在化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他的特点是把化学和医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秘典》介绍了多种实验方法,记述了所用物品、器具和操作过程。

  阿拉伯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在吸收古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成果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拉齐被公认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医学家和最负盛名的临床医师,曾任巴格达医院的院长。他第一个注意到遗传性疾病。也是他首先把音乐用于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外科串线法。对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做过最早的实际考察,撰写了《天花与麻疹》专著。《医学集成》是他最有名的著作。继拉齐之后的名医是伊本·西那,享有“医生之王”的盛誉,是知识渊博的医学理论家和实践家,一生著述丰富,以《治疗论》和《医典》最重要,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

  以上仅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就的梗概。“在9至12世纪之间,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宗教、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各种著作,比较用其他任何语言写成的还要多些”[06]。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工具”[07]。中国的造纸术8世纪中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没有造纸术的发明、传播和纸张的广泛运用,中世纪乃至以后文化的发展,宏幅巨著的接连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文学名著,如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拉封丹的《故事集》也有不少地方取材于阿拉伯文的寓言故事集《克利莱和迪木乃》。

  在史学方面,伊本·艾西尔《历史大全》中对蒙古人征服中亚和西亚所作的详细记述,为法国人多桑撰写《蒙古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亚里士多德等人本是西方古典哲学家,可是在他们的著作被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前,西方几乎没人知道他们是哲学家。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它点燃了西方智慧的火炬,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天文著作传入欧洲,被哥白尼等西方天文学家奉为权威著作,对西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欧洲语言中有不少天文学术语、星座和星辰的名称都源自阿拉伯语。花拉子密等人的天文、数学著作,直到16世纪还被列为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材。阿拉伯医学也在西方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巴黎大学医学院的大厅里至今仍挂着拉齐和伊本·西那的巨幅画像,足证明其影响之大。拉齐的《医学集成》《曼苏尔医书》,伊本·西那的《医典》被列入一些大学的教科书达5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0”号和十进位法对计算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数字,形成于阿拉伯人之手,然后传入欧洲,并教会了西方人如何运用。另外,阿拉伯的物理学、光学、化学等,也都曾对西方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东方的影响,突出的表现在伊斯兰教在亚非的广泛传播。恩格斯说:“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阿拉伯人的”[08]。现在全世界穆斯林分布在70多个国家。在亚非,仅参加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国家就有43个。凡有穆斯林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各地建筑风格固然有差异,但都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特色。《古兰经》被奉为“书中之书”,各地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必须使用阿拉伯文的《古兰经》。阿拉伯语对亚非的语言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非洲的斯瓦希里语、欧洲的西班牙语等,有许多阿语借词。亚洲的波斯语、乌尔都语、我国新疆的维吾尔语等都借用了阿拉伯语字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中国也有多方面的影响。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后,阿拉伯帝国的使节、商人越来越多地从海陆两路来到中国,分住各地,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在中国形成一个回回民族。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回族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兄弟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阿拉伯文化曾对中国文化有过很大的贡献。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一千零一夜》,它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人的故事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是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元朝时期,扎马鲁丁等天文学家把许多阿语天文书籍传入中国,还带来了一批天文仪器,并参加了天文台的建造,使我国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受益匪浅,对我国天文观测和天文仪器的制造有很大的帮助。郭守敬曾参阅阿拉伯天文学家伊本·优努斯的《哈克木历表》制定了《授时历》。伴随天文学传入的阿拉伯数字和数学著作,促进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在医学方面,早在唐宋时期已有阿拉伯商贾将龙涎香、乳香、阿魏、没药等运来我国。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如《医典》等,也传入中国。元朝政府尤为重视阿拉伯医学,1270年在太医院设立了“广惠司”,专门研究和使用阿拉伯医药,1292年又分别在北京和多伦设置了“大都回回药物院”和“上都回回药物院”。至今北京图书馆还收藏着有那时留传下来的《回回药方》抄本。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的盛唐文化是辉映东西方的永不凋谢的鲜花,它作为中世纪的灿烂文明将长存于人类文化史的长河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01] []希提:《阿拉伯通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页。

[02] 希提前引书,第2页。

[03] 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35-236页。

[04] 希提前引书,第365页。

[05]《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7页。

[06] 希提前引书,第3页。

[07]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08]《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26页。

 

(作者黄运发系西北大学教授)

本文刊《陕西穆斯林》2021年第3期

版权所有: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1172号-1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陕(2022)0000002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