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网站!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联系人:马荣君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外埠信息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埠信息 > 外埠信息

伊斯兰教在宁夏的传播与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29 15:00:25   访问人次:5674

历史上,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回回入居宁夏之初,也就是伊斯兰教传入宁夏的时间。早在唐宋、西夏时期,宁夏地区就已留下大食、波斯及西域各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先民的踪迹。有史料记载,到了唐末,今天甘肃的张掖、武威及宁夏的灵武,已有回族先民居住,“终唐之世,唯甘、凉、灵州有回族”。《宋史?大食列传》记载,北宋、西夏时期宁夏已有不少波斯人、大食人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活动。大食国在“天禧三年(1019 年),遣使蒲麻勿陀婆离、副使蒲加心等入贡。先是其入贡路由沙州涉夏国抵秦州。乾兴初(1022 年)赵德明请道其国中,不许……”。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西夏是波斯、大食人及从西域各国由陆路来华贡使和商人的必经之路,必定有不少穆斯林商人在宁夏停留。《甘宁青史略》是肯定西夏时期宁夏境内已居有回回的,“其散处碛西者,皆服属于蒙古”。有学者研究认为,“唐兀(即西夏)地方在未被元人征服之先已有回回的存在”。近年来有关出土文物证实,在西夏的哈拉浩特城(今黑城遗址)西南隅,有一座穹隆顶建筑,就是清真寺的残迹。《多桑蒙古史》中记述了成吉思汗西征前,曾派3 个穆斯林携带“重价白毛毡袍”等物去劝降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之事,而此种“白毛毡袍”产于西夏都城(即今银川),这说明西夏时宁夏已有穆斯林留居。另据史料记载, 11 世纪至 13 世纪初叶,蒙古人西征前,喀喇汗王朝、西辽王朝治下的穆斯林与中亚、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以官方或个人的身份至沙州或吐蕃,由此东行,与西夏、宋、辽、金贸易,这些回回先民的足迹遍布于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及东北地区。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西域一线,一度有西域各国回回先民的“贡奉班次,道常不绝”,也有滞留在这一地区十余年者,“其所赍番货,散入诸路……民间私相交易,远商物货厚利,尽归于牙侩”。在宁夏留居的穆斯林,使其负载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宁夏扎下了根。

元代是西域穆斯林大批入居中国的时期,是大量穆斯林进入宁夏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伊斯兰教真正移植宁夏的时期。元初,在蒙古军队西征过程中,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移到中国来。正如《世界征服者史》著者所说:“今天,许多真主的信徒已经朝那边迈步,抵达极遥远的东方国家,定居下来,在那里成家,以致多不胜数。”当时,战争和农耕占很重要的地位,因而东来的穆斯林被编入“探马赤军”,驻扎在全国各地,并参加了元统一全国的战争。同时,以工匠、商人、学者、传教士等不同身份散居全国各地,统称“回回”,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居宁夏。1226年,成吉思汗攻克灵州,遂留守部分军队和迁民(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军民)。《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1 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1273 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宁夏(当时归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及陕、甘等地是元代重要的屯垦区。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元朝廷任命回回人“忽撒马丁为管领甘肃陕西等处屯田等户的达鲁花赤。督斡端、可失合儿工匠千五十户屯田”;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下谕“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哈散等俾耕之”。据《元史》记载,从 1278 年到 1296 年,宁夏六盘山一带就有 3 万余人军屯,其中大部分人是回回人。“蒙元首脑在六盘山或避暑,或驻跸,大批探马赤军驻扎六盘山,并有回回兵留守,这些人中有相当数量者屯聚牧养,娶妻生子,就地或务农、或做工、或经商”。元代著名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及其儿子纳速拉丁曾任陕西平章政事。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元代银川有安集延回回 2000 户,他们居住在城中自然以商业为生。

元代与宁夏伊斯兰教传播发展有关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安西王阿难答及其部下 15 万士卒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载,阿难答(约 1265 —1307)的父亲忙哥剌(元世祖忽必烈三子, 1272 年赐封安西王),所辖唐兀惕(西夏),“乃一幅员广阔的大国,……在该国中有四座大城,该处居民大多数为木速蛮(即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这说明在忙哥剌时期,陕甘宁一带已经有了不少的穆斯林定居。忙哥剌死后,阿难答承袭父亲之位为安西王,领唐兀(西夏)之地。《史集》又载,阿难答自幼被托付给一位突厥斯坦穆斯林抚养,“因此木速蛮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经巩固起来,不可动摇,他背诵过《古兰经》,并且用大食文书写得很好。他经常把时间消磨于履行戒律和祈祷上,同时,他还使依附于他的十五万蒙古军队的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多桑蒙古史》也记载,“阿难答幼受一回回人之抚养,皈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伊斯兰教于唐兀(西夏)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受到了蒙古贵族的责难。有一名叫撒儿塔黑的蒙古贵族向成宗铁木耳告发了阿难答的行为,他说,“阿难答经常都在教堂中,从事于祈祷和念诵《古兰经》,他给大多数蒙古儿童施行了割礼,并且使大部分蒙古军队皈依了伊斯兰教”。成宗“铁木耳遣使者二人往说其皈依佛教,阿难答不从。帝召之至。面谕之,亦无效,乃拘禁之。其后未久,太后阔阔真以为阿难答在唐兀之地颇得人心,锢之恐致民怨,言于帝,释之还镇”。又据《元秘书监志》记载,安西王阿难答曾命令可马喇丁编写两部“回回历日”供其使用,所用纸张还要用上等“回回纸扎”等。可见,伊斯兰教在宁夏等地蒙古人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已在宁夏等地区广泛传播。除此之外,元代宁夏西海固地区也有西域伊斯兰教传教士活动的踪迹。据嘎德忍耶门宦内部资料和民间传说,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开城乡二十里铺拱北的墓主很可能就是元代的一位伊斯兰先贤,而且有可能就是跟随阿难答的军中传教士。元朝时期,西海固地区见于记载的清真寺很少。

明代对回族及伊斯兰教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也比较有利于回回民族的发展壮大,宁夏伊斯兰教也得到了发展。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以“归附土达”、“来王土夷”以及“土民”的身份被安插到宁夏灵州及固原等州县。此外,明永乐六年(1408年),明廷下令,凡回回商人如携马千匹以上来贸易,可以允许他们到黄河以西“兰州、宁夏等处交易”。这样,许多回回商人进入陕甘宁诸地。明代开国将领沐英(回族)由于征战西北有功,钦赐武延川(今西吉葫芦河)、撒都川草场6处,筑城沐家营,后留兰、马两姓18户居之,他们的后裔世代定居、繁衍,称为当地望族。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迁入、通婚、融合、繁衍等,宁夏回族穆斯林人口急剧增加,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区,成为伊斯兰教传播中心。

明代宁夏已有多座清真寺的明确记载。《嘉靖宁夏新志》收入关于宁夏古清真寺的最早记载,在该书卷首所绘当时银川城图,绘有“礼拜寺”图址,并说明“回纥礼拜寺在宁静寺北”。该寺面积相当于当时城内显赫的贵族宅第“丰林王府”和“真宁王府”之和。据《宣德宁夏志》记载,该寺“为永乐间御马少监者哈孙所建”。同心县韦州清真大寺据传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之图建造而成的,过去寺内保存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匾额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两块寺碑。现存的同心县城清真大寺,据说亦建于明初,至今尚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时的石碑。清代唯一的西吉志书《新修硝河城志》“古迹”栏内有“明代古寺在马昌堡”一条,马昌堡在硝河北数里,为纯回民区,一般认为“古寺”是清真寺,这是有关文献记载的宁夏西吉的第一座清真寺。此外,根据口碑资料,西吉沐家营清真寺、兴隆清真寺、单明清真寺、固原黄铎堡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都修建于明代。

明嘉靖年间,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的嫡传弟子海东阳在宁夏同心、韦州等地设帐讲学,开创了宁夏经堂教育的先河。海东阳,号文轩,师从胡氏学成后约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归宁,在宁夏同心、韦州设帐讲学,他“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至师而始正”,云南、陕西、山东等地学子,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韦州遂成为“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的经堂教育中心。海文轩之后,冯师次子冯伯庵设帐同心城,培养了湖广张行四、张少山、马明龙等高足。据《经学系传谱》载,胡氏嫡传弟子著名的有3人,其中冯、海二师及二传弟子中的3人曾在同心城、韦州城设帐讲学,胡氏三传弟子也都大部分受业于同心、韦州。冯师侄子冯少泉,曾在陕西收固原丁马堡丁行四、泾源马世英为徒。马世英兄弟3人均为阿洪,人称世英为“二圪塔师”,曾在高平(今固原城)设帐讲学,教习经典。马世英学问渊博,时人有“南袁北张西圪塔”之誉。明天启年间,张行四在冯伯庵逝世后,继主同心城经学。《经学系传谱》还记载许多宁夏伊斯兰教经师的情况。经过诸多经师、阿洪的努力,经堂教育在宁夏迅速普及,成为明末清初年间宁夏回族穆斯林教育的主导形式。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它注重内心苦修和自身的宗教仪式,忽视正统派的宗教礼仪。明末清初,苏非派的各个支派先后从中亚、阿拉伯及我国新疆传入甘宁青回族穆斯林中。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嘎德忍耶、虎夫耶、哲合忍耶、库布林耶4个大的派别。每个苏非学派又分别形成若干个小支派门宦。虎夫耶、哲合忍耶、嘎德忍耶等三大苏非学派及其支派门宦逐步传入宁夏,其中哲合忍耶在宁夏的传播与发展最为广泛。

由于清统治阶级对回族穆斯林实行残酷压迫、歧视的政策,清乾隆年间宁夏爆发了田五领导的回民反清斗争和清同治年间哲合忍耶第五辈教主马化龙领导的回族反清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廷残酷镇压,回族穆斯林被迁徙到化平(今泾源)、固原、西吉等荒芜之地,宁夏回族穆斯林形成“三边两梢一山”的居住格局;许多清真寺被拆毁,宁夏伊斯兰教活动遭到毁灭性打击。

关于清代宁夏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地方志书有较详细的记载。《固原州志》记述:“回民子弟,多诵回经,有举为满拉、黑提布、乙麻木等名目。若《天经》三十本,讲诵即举阿洪。由各庄头人公送四角尖顶冠,长领袍,尚绿色。入寺所行礼节,直伏其身叩首者三,举手及胸拱揖者三,诚为自成风气。名曰‘穿衣礼’。”“回民岁时均用回回历,按三百六十日为一岁,不计闰。其每岁之二月八月,过‘大圣祭’,必宰牛。每月十四日过‘小圣祭’,必宰羊;均诵天经,每七日一‘主麻’。扣足一岁,先期必封斋一月,昼不炊饪,见星而食,请阿洪念经,谓之‘而的’。开斋百日后,入寺行礼,谓之‘小而的’。其敬奉者为天,不祀他神,呼天曰‘户大’,尊崇者为穆罕默德。门宦有四:曰虎飞,曰苦布,曰朵的任,曰直黑任。是以诵经时,有短躬长跪,两掌合举者;有摇头摆身,两掌分举者,亦各有信从耳。其村庄中亦有堡头、乡约、农畯、户首各名目。至其帮助人钱者,则谓之‘送乜帖’。”这里主要记述了清代宁夏固原回族伊斯兰教的寺坊组织、阿洪穿衣行礼、伊斯兰教历、节日、信仰、天课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初,宁夏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伊斯兰教教派——伊赫瓦尼,先由吴忠的郭四高在吴忠一带宣传伊赫瓦尼主张,稍后在同心有顾大阿洪、伊依底力、周爷、白爷等阿洪也宣传伊赫瓦尼主张,在固原、海原、平罗等地也有阿洪宣传伊赫瓦尼主张。但当时由于这些人言行比较偏激,遭到其他教派与门宦的激烈反对。双方讲经辩论,在一些地方甚至引起械斗和流血事件。伊赫瓦尼在宁夏的初期活动没有得到明显成效,许多伊赫瓦尼的阿洪甚至一度停止了传教活动。直到20世纪30年代,宁夏伊赫瓦尼在吴忠、同心、固原以虎嵩山为代表,在河西一带以马振东为代表,他们在宁夏吸取以前的教训,采取迂回温和的传教方式,并提出“各行其是,各干各得,互不干涉”的原则,与格迪目和其他教派门宦取得某些谅解。同时,虎嵩山等人主张“中阿并重”,提倡学习汉文,举办中阿学校,培养新型的宗教人才,这样伊赫瓦尼得以在宁夏立足。不久,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在马鸿逵的大力支持下,伊赫瓦尼在宁夏川区和同心、固原等地发展较快。同时,伊赫瓦尼基本坚持了温和的传教方式,故未酿成较大的教派纠纷。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宁夏的伊赫瓦尼教众已发展到大约5万多人,成为宁夏地区回族中具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和宗教实力的一个宗教派别。

1927年,宁夏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虎嵩山阿洪朝觐归国后,在他任教的清真寺里给满拉们加授汉文,使汉语首次进入宁夏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打破“读书即反教”、“读书远教门”的片面观点,提高了经堂教育教学水平。1931年,同心韦州大寺开办中阿学校,学生有百余人。同时,在苏盛华、马布云、王世忠等人的倡导下,韦州大寺又开办了同心县历史上第一所女子经堂学校——“韦州中阿女子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国文、算术、《古兰经》、教义、教律等,后改为“韦州女子短期小学校”。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支持下,银川、吴忠先后办起了两所高级中阿学校,由虎嵩山阿洪担任校长。后又在各地开设初级中阿学校20多所,学生最多时达1000多人,后来又改名为阿洪教义国文讲习所。高级讲习所相当于经堂大学,招收18岁至40岁的高小毕业生及有一定阿文水平的学生。阿文课程有阿拉伯语语法、修辞、《古兰经》、《古兰经》注解、“圣训”、教律、波斯文等。汉文课程有国文、史地、自然、伦理学等。3年修业期满,可受聘担任清真寺教长。初级讲习所相当于中学,招收15岁至20岁的初小毕业生及粗通阿文的学生。课程为阿文、《古兰经》、教律、教史及国语、算术、自然等。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改革经堂教育基础课教材的热潮,开展伊斯兰教教义研究和宣传,其中虎嵩山阿洪的《文学基础》(1936年甘肃出版)甚为著名,他还著有《月论释难》、《清真三字经》、《亡人赎罪问题》(阿文)、《教律摘要》(阿文)、《文法摘要》(阿文)、《中阿字汇》、《阿文文法基础课本》、《波斯文法精华》等书籍。

1938年8月至10月间,宁夏伊斯兰教界人士为了动员回族穆斯林积极投入到全民抗战,在银川东大寺先后举办了两期“宁夏省回教教长战时教育问题讨论会”,参加的教长有近200人。会后,他们在宁夏35万回族穆斯林中普及宣传抗日救国的意义和穆斯林应尽的义务。1939年成立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宁夏分会”,会员达23700人,他们举办抗战训练班,成立阿洪教义国文讲习所、阿洪宣传团等组织,进行抗日宣传和发展民族宗教教育活动,号召宁夏回族人民积极起来抵抗日寇的侵略。

1938年秋,由宁夏穆斯林参加的西北穆斯林朝觐团,取道西藏、印度,于1939年春抵达麦加朝觐。当时,日本侵华当局组织的伪“华北回民朝觐团”一行5人也到达麦加,并奉命将所携礼品送给伊斯兰教国家要人,以图拉拢关系。西北穆斯林朝觐团闻知这一情况,自动与留埃学生朝觐团会合,迫使日伪朝觐团交代了行动计划,交出了所携物品,并接受留埃学生朝觐团的监督。西北穆斯林朝觐团还与留埃学生朝觐团参加了由15万人组成的大会,揭露了日本侵华罪行及企图利用穆斯林感情分裂中国的卑劣行径,赢得了穆斯林国家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有人把西北穆斯林朝觐团“比作一支民间的国际宣传队”。

宁夏著名伊斯兰教经学家虎嵩山阿洪在担任吴忠中阿师范学校校长时,为了配合全民抗战,他利用早晨升旗仪式,和教师们轮流给学生宣讲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揭露日本法西斯烧杀掳掠的罪行。他还指导学生每七天出一次墙报,举行一次讲演会,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中心。他自己利用主麻日讲卧尔兹的机会,引用《古兰经》、《圣训》,动员回族穆斯林群众要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他亲自用阿拉伯文写了一篇反对日本侵略的祈祷词,加上汉译,用尺五见方的白纸石印成宣传品,向各清真寺广为散发。他要求各寺教长,在每周礼“聚礼”拜前高声朗读,最后大家一起共念“阿敏”。这篇祈祷词的译文为:“真主啊!你援助我们的政府和国家;你战胜我们的侵略者,消灭我们的敌人。你从残暴的日本人所干的坏事上保佑我们。他们霸占我们的城市,杀害我们的人民。你给他们差遣狂风,使他们的飞机跌落在荒野,军舰沉没在海里!你使他们的军队瓦解,经济崩溃!你给他们降临应得的惩罚!真实的主啊,你答应我们的祈祷吧!阿敏。”这篇祈祷词典型地表达了宁夏回族穆斯林的爱国热忱,宁夏各教派穆斯林均在“主麻日”(星期五)为抗战胜利而祈祷。另外在抗日战争期间,虎嵩山讲话口口不离“国家兴亡,穆民有责”。

民国年间,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平稳,宁夏伊斯兰教有所发展。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到过宁夏地区,记载西北的回民(包括宁夏)“每天在许多修缮整洁的清真寺中做祈祷,按伊斯兰礼俗过开斋节和戒斋节,遵守婚丧礼仪,不吃猪肉,看到猪狗就认为是受到冒犯。到麦加去朝圣,是人人的想望,但常常只是有钱人和阿洪才能实现这个奢望,后者由此而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到1949年宁夏解放时,宁夏穆斯林人数为57万多人,有阿洪3000多人,清真寺1888座,拱北、道堂36处,有格迪目、依赫瓦尼、虎夫耶、哲合忍耶和嘎德忍耶等5个教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伊斯兰教获得了空前发展。目前,宁夏穆斯林约210万。全区共有阿洪5300多人,满拉7000多人,清真寺4000多座,拱北、道堂50余处。伊斯兰教现有6个教派,其中格迪目约有信教群众45万人,哲合忍耶约40万人,伊赫瓦尼约38万人,虎夫耶约32万人,嘎德忍耶约10万人,赛莱菲耶约1万人。

[作者简介]:王伏平(1971—),男(回族),宁夏青铜峡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回族史研究。

上一篇 没有了
版权所有: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1172号-1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陕(2022)0000002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