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时间,贾三不但给包子灌上了汤,还让这一技艺成为了非遗项目。
提起回民街,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它是专为游客设立的美食街,但是对于西安老饕们来说,在这个地方的美食背后,隐藏的故事更有味道。
清晨,古城的阳光带着一丝丝温度,从斑驳的树影中钻了出来,投射在回民街青石板的路上,这会回民街上的游客还不太多,但大部分行人手上已经拿着各种爆款美食,边走边吃。
作为西安旅游的美食第一街,这里汇集了各式的清真餐饮,耳边不断响起相机的快门声,预示着这条街即将又以各种面貌出现在朋友圈、微博和数不清的游记攻略里。
中国的旅游城市几乎都会有这样一条街,占据着当地美食街的头把交椅,但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之下,我们总能找出那个真正能够代表城市美食内核的一家老字号,就像上海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就像成都春熙路的龙抄手,在西安回民街,这家店叫贾三灌汤包子馆。
西安推荐美食排名第二 名人们纷纷前来打卡
在国内某知名旅行网站上,贾三灌汤包子馆排在西安美食推荐排行榜第二名的位置,虽然这个排行榜对于西安土著来说并不会起多大作用,但只要在西安说起灌汤包,脑袋里冒出的往往是贾三这个名字。超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群众认知,很难说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沉淀下来的,看过店门口挂着的数张牌匾和店内两步一幅的名人“吃后感”,我们大约能找到贾三何以知名的一些线索。
“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中华餐饮名店”、“陕西省著名商标”、“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功、贾平凹、陈忠实、 舒同、华君武、刘文西、王西京、陈凯歌……关于贾三灌汤包子馆的称号和题字多的有些数不过来。这些官方协会的认证,说明这家店必然业务过硬。
从无到有的灌汤包 是贾三研究几十年的产物
1903年贾家开始卖包子,贾三是老贾家的第三代传人,真名贾志亮,今年70岁,面对我们的镜头,他的自我介绍是“我是回民街上卖包子的贾三”,平和、热情又客气。灌汤包在中国美食地图里并不少见,在贾三接手家族包子生意之前,贾家的包子还没有灌汤,几十年的时间,贾三不但给包子灌上了汤,还让这一技艺成为了非遗项目。
一个小小的灌汤包,制作技艺是讲究的,加上食客们口口传播,各路名人的题词,足以体现贾三的业务过硬。
包子在中餐里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吃食,遇上了贾三这个爱钻研的人,包子便不只是皮薄馅大那么简单了。贾三灌汤包的灵感来自南方的汤包,蟹虾制作而成的馅料是南方汤包的特色,在不同的民族地域背景下,灌汤包在陕西,在贾三的手里,便是牛羊肉的馅料,牛骨髓的汤。一个包子,从牛羊的选择、发面的时长、馅料的调味,甚至是包子上多少道褶子,在贾三这里都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调整,才有了今天食客们见到的模样。
当一笼灌汤包端上桌,务必要趁热,一手筷子一手勺,轻轻夹起慢慢摇,汤包边上戳个洞,将汤接在勺子中,汤汁不多不少,刚刚好是一勺的分量,先品汤,再佐以蘸料吃包子。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到,“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如果你想体味贾灌汤包子的“鲜”,那便需要遵循上文的步骤,带着一点点仪式感对待贾三的包子,方才不失为一个合格的食客。
与食物紧密相连的,是烹饪的器物,对于灌汤包来说,便是蒸笼。贾三灌汤包的蒸笼也并不简单,果木笼,这是贾三从北京果木烤鸭中获得的灵感。取材于苹果树、梨树等果木,辅以精美花纹雕刻,在后厨朦胧氤氲的蒸汽中,果木笼的清香就这样缭绕着融进灌汤包子里去了。这笼有名“中华果木笼”,是贾三的专利,贾三从钻研中获得成果,也从热爱中获得乐趣。
用美食为城市画上标签 留下游客最难忘的味觉体验
有食客回味三十多年前吃贾三灌汤包时说到:“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朋友家住西门外南小巷,老西安人。大家商讨吃啥呢,朋友说去贾三包子过过瘾。我当时就纳闷,一个包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跟着朋友,直达坊上,快走到头了,才找到了贾三包子铺。说是铺子,看上去却很朴素,记得是二层小楼。外表低调,包子却地道,吃了多少笼记不清了,但特有的味道却记牢了。随后这多年,远方朋友来,尤其是回民朋友,总要到贾三包子品尝一番。现在,提倡健康饮食,包子也越来越健康,辅以八宝粥、麻酱皮子,倒是常去吃一把。”
贾三用大半生勤劳与心血为西安本土饮食文化立下了一个味觉标签,这个味觉标签背后是贾三对饮食制作技艺的钻研,是对老贾家经营之道“谨勤和”的恪守,也是口碑的流传和时间的沉淀。在贾三灌汤包子馆里,总是坐着满满的食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怀着一点期待,用味蕾去迎接这座城市的一个味觉标签,他们可能在品尝过后,会对还不认识这座城市的人描述这个味道,是包子里汤汁的鲜美,是薄如纸般的包子皮,或是鲜香的牛羊肉味道,总之,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不同于其他地方汤包的味道。而本地人,或许早已分不清,这味道到底是滋味还是情怀。
来源:华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