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网站!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联系人:马荣君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新闻中心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化专栏

伊斯兰教中道思想探究

来源:穆卫宾   发布时间:2021-02-03 02:47:30   访问人次:4114

  中道思想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在宗教功修、道德修养、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上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因为《古兰经》教导我们说:

  “我这样使你们成为一个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成为世人的作证者,而使者成为你们的作证者。”(2:143)

  本文拟从伊斯兰教的中道原则出发,以伊斯兰教的功课、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规定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作为个例来进行探讨,从而挖掘伊斯兰教对各个层面的中道要求,指引穆斯林走“正路”。

  一、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理解

  (一)“中道”一词的含义

  中道一词是王静斋阿訇对《古兰经》中“وسطا”的翻译,该词原意为中间、中。王静斋将上述经文译为“这样,我使你们成为中道的民族”,林松先生将该句译为“我使你们成为公允正派的民族”,仝道章先生译为“这样,我使你们成为一个中庸的民族”,马坚先生则译为“中正的民族”。有的经注学家将中道理解为空间上的中间位置,因为当有人问及穆圣何为正路时,穆圣用手在地上画了条线,指着中间的线条说,这就是正路,并诵念了经文:

  “这确是我的正路,故你们当遵循它;你们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们离开真主的大道。他将这些事嘱咐你们,以便你们敬畏。”(6:153)

  拉齐在其经注中说:“物体最正的位置便是中间,中间与四周边缘的距离是相等的,故经文中用居中来形容公正。”近代阿拉伯学者们也将其译为“中间”,阿拉伯世界流行的“中间主义”便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也是对该词的诠释,它倡导的是事物的度与衡的适中与适度,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中正与和谐。所以,总结起来,“中道”这个词既不是人们平常理解的折中,也不是自然学科的平均,它已经超越了空间上的含义,具有了中庸、适度、公平、中正、不轻不重、不枉不纵、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正确的路等内涵。朱熹《中庸章句·题解》中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仝道章与时子周使用格义的手法,直接借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词汇,将“وسطا”一词译为“中庸”。

  《嘎最经注》中做了比较全面的解释说:“该词原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处于各边平等的中间。而后被借用指被赞颂的处于过与不及之间的那些品德,如浪费与吝啬之间的施舍,懦弱与鲁莽之间的勇敢。”奢侈与吝啬、鲁莽与怯懦都不是中道,惟有有德行的人能够拿捏到这个最佳适度,从而在最恰当的时间、地点做恰当的事情,这就是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

  (二)中道思想在伊斯兰教中的应用

  首先,宗教功课方面要求做到中正适度,勿过勿激。《古兰经》中说:“信奉天经的人啊!你们对于自己的宗教不要过分,对真主不要说无理的话。”(4:171)

  真主强调“最中间的拜功”的尊贵,规定穆斯林封斋的同时,又允许旅行者、生病的人、有故者(比如妇女例假、孕产)不封斋或者开斋;规定礼拜为主命性的同时,又允许旅行者缩减礼拜数量;规定穆斯林礼拜必须有大净和小净的同时,又许可在水源过远或沿途有野兽、水冷、生病等八种情况下可以土代水,打“土净”做礼拜等等。关于类似的律例,圣训中有许多传述。据传述,穆圣起初在夜晚二分之一时间用来礼拜和诵念《古兰经》,以致双脚都肿胀了,真主降示了“塔哈章”说:

  “塔哈。我降示《古兰经》给你,不为使你辛苦,却为教诲敬畏者,是降自创造大地和苍穹者的。”(20:1-4)

  这段经文降示后,穆圣遂减少了夜间的礼拜时间,他也睡觉休息,也做礼拜。这些因人而异、简便易行的做法都体现了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所以一个人在世,必须恰当地协调好今世和后世的关系,既要过好现世的生活,照顾好妻儿老小,还要履行好真主命令的功课和善行,不能偏废,这样才能够做到中道。

  伊斯兰教教义学方面也包含着中道思想,比如信仰和行为的关系,如果过分强调行为的作用,那么没有宗教行为或者宗教行为很少的人就不是有信仰者了。

  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不偏不倚。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有许多经文和传述,教导人们不可过度饮食,不要过度花费钱财,反对享乐主义,也反对苦行主义。《古兰经》在描述敬畏真主的仆人时说:

  “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谦逊而行的,当愚人以恶言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说:祝你们平安!……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3-67)

  当一个富有的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来到穆圣跟前显示自己的虔诚时,没想到穆圣却教导他只要有能力就要穿着体面,要把真主给予他的恩典体现出来,所谓“服饰之中有教门”。因为体面、整洁、美好的服饰和外表可以给人一种宗教的庄严和神圣,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产生欢喜心,从而体验到真主的宏大恩典。相反,不修边幅、衣着邋遢是不符合伊斯兰教规定的。

  有关面纱和服饰方面,穆圣也是不喜欢过分的,所以妇女戴面纱并没有作为一项当然事项(واجب)规定下来。虽然,《古兰经》中有提到关于“خمار”和“بيبجال”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古兰经》第24章30至31节经文是有关“戴面纱的经文”,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文明显说明是要遮住胸膛,此处的“胡姆勒”一词,《孟吉德词典》解释它是指盖在头上的头巾,而不是面纱。真主说:

  “你对信士们说,叫他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这对于他们是纯洁的。真主确是彻知他们的行为的。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24:30-31)

  圣门弟子伊本·阿拔斯在解释经文“除非自然露出的”时说,“自然露出的”指的是脸、手和戒指。在中国,如果穆斯林女性戴面纱遮蔽面容,已经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甚至造成冲突,就不符合伊斯兰教所倡导的中道思想。同样的,过度注重外表的炫丽,穿着奢华也是不可取的,穆圣曾禁止男性穿金戴银,穿着豪华的丝绸衣服。

  (三)中道思想在中国穆斯林中的实践及其影响

  二元忠诚指的是既忠于所信仰的真主,又忠于所生活的国家与政府,二者是不相悖逆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穆斯林学者们遵循了一条中正之道。

  历史上,中国穆斯林根据经、训中关于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服从执政的长官等内容,将顺从的涵义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君者,主之影,忠于君即所以忠于主也。”对于《古兰经》第二章 “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2:30)的经文进行诠释时,他又说:“王者,代真主以治世者也。王者体主,若影之随行。”故而“念主而忘君,非念主也;念君而忘主,非念君也”。其实,早在元代时期,新疆的穆斯林在每周聚礼时,开始给长官做“都阿”(祈祷),到了明代,穆斯林学者将其形成理论。这种二元忠诚思想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君臣观念的吸收,从而也解决了中国穆斯林应对非穆斯林君主持何种态度的问题,调和了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至关重要。时至今日,这种二元忠诚的思想已经演变为“爱国爱教”的现代理念,在爱国和爱教之间寻求一条中正之道,既爱国又爱教,正是伊斯兰教中正思想的延伸。这是我国穆斯林学者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明确规定,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教育、法律和政治。我国的伊斯兰教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正之道,比如,婚姻有效性的确定已由过去单一的阿訇念“尼卡哈”转变成了二元的,即“尼卡哈”与民政部门的结婚证并存,并且将教规置于国法之下,阿訇和毛拉必须看到结婚证才念“尼卡哈”;我国的毛拉和阿訇将伊斯兰教的天课等施舍则以“公益慈善”的形式表现出来。

  事实证明,在中道思想的指导下,国法与教规的问题得到协调与解决。

  二、如何发扬伊斯兰教的中道精神

  首先,有一颗宽大包容的心是走中道的前提。“حليم”一词有宽厚、容忍、包容之意,它是真主的诸多德性中的一个德性。作为穆斯林,应该学习真主的这种德性,对他人有包容心,从而对他人的缺点或不完美给予理解和尊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穆斯林应该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抱有宽容的心态,穆圣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说:“与奥夫家族结盟之犹太人,与众信士同属一个整体。犹太人及其支持者可保持其自身之宗教信仰,穆斯林亦有其自身之宗教信仰。暴虐和犯罪者,惟害其自身及其家属。与纳加尔、哈里斯、萨伊代、朱舍姆、奥斯、塞阿莱拜各家族结盟之犹太人,享有与奥斯家族结盟的犹太人之同等权利与义务。”

  由此可见,穆斯林要怀抱一颗宽厚包容的心,才能走上中正之道。

  其次是学习穆圣利人利己的精神。先知穆圣在世时是伊斯兰教的诠释者,他实践宗教的特点有三:循序渐进、简便易行、利益大众。其中简便易行的原则在许多功课中都适用,尤其是在朝觐功课中穆圣将这一原则应用得淋漓尽致。

  再次,应该注意到多元文明的“和而不同”是伊斯兰中道思想的体现。穆斯林应该抱有“和而不同”的胸襟,因为“和而不同”最能体现中道的思想。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先知穆圣说:

  “你说:‘不信道的人们啊!我不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所崇拜的;我不会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会崇拜我所崇拜的;你们有你们的报应,我也有我的报应。’”(109:1-6)

  这章经文所表达出来的正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共存,“你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宗教”不是敌对的,而是可以共同存在,这是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和”;同时“我不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所崇拜的”表达出来的是你们崇拜的和我们所崇拜的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是二者合成一个,如果强行求同就会造成冲突和矛盾。冯友兰先生认为:“‘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

  中国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中华理念引入到国际外交领域,倡导应该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而不是全球化的单一性,这是对“文化中心主义”“西方至上主义”“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文化美国化”等思想和行为的睿智回应,这跟《古兰经》上述经文的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该以《古兰经》的精神为准则,清醒地理解和诠释古兰经文,从而抵制对古兰经文的歪曲理解和扭曲应用。

  三、结语

  伊斯兰教的中道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充分的阐明和论述,每个穆斯林应该正确理解和宣传经训的真精神,理解和包容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在不同宗教之间做到“和而不同”,在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之间,不去妄断,不去批判。在具体的宗教功修方面,实现“过”与“不及”之间的平衡。我们应该恪守真主的法度,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真主的宽容,在“رخصة”(宽容)与“عزيمة”(坚执)之间走出一条中正之道。

  作者:穆卫宾
  单位: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1172号-1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陕(2022)0000002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