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来源:马博忠 发布时间:2021-09-18 02:46:31 访问人次:2313
当人们提到回族的英烈时,自然会想到久负盛名的回族革命家马骏、抗日英雄马本斋等,很少有人提及其他人。其实在回族抗日英雄中还有和马本斋很类似的英雄人物。我们今天在这里介绍的一位抗日英雄,他的名字和共产党员马骏同名同姓,其英雄事迹又与马本斋极为相似,其母也与本斋之母一样,都是被日军抓去绝食而故。所不同者,马本斋乃亡于病榻,而马骏马君图先生则是被日军在劝降无效后注射毒剂而牺牲的,他死的就更为壮烈。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位民族英雄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在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打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重现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于今天的青年,不无教育意义。
马骏,字君图,生于1880年,殁于1945年。他出生在山西晋城,是明代回族将领马文升的后裔。少年的马君图异常聪颖,文章也颇有才气,16岁入童子试,名列前茅。当时清政府腐败,国家屡受列强欺凌,马君图从小就胸怀大志,将来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对国家有所作为。
1901年山西巡抚胡聘之以250万元的价格,将山西孟平潞煤矿的开采权出卖给英国福公司,这种丧权辱国、断送地方宝藏的行为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但人们又因当权者以及外国势力十分强大,而感到不知所措。21岁的马君图站了出来,他联络西斋同学群起反对。在当局高压政策下,马君图不被强势所屈,地方不能解决,就上京师去讲理。于是他凭着一腔热血“上扣台阁”,费劲周折,终于将煤矿收归公有。于是马君图的名字一下子在山西大地上传开了:“真不愧是名门之后啊!”“三晋出了个马君图,真是我们回族人的骄傲!”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新学兴起,国人中又出现了留学热。青年马君图深感国力不强自被人欺,要救国,“非寻章摘句所能济时”,于是毅然决定出国留学。他来到当时被称为列强之首的英国,到伦敦大学攻读冶金专业,与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一样走实业救国之路。不久,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远在欧洲学习的马君图也积极响应,加入了同盟会欧洲支部。此事很快就被清政府驻英国的密探知道了,于是就立即报告给了国内。清廷大为震怒,下令要严办。幸亏丁宝诠巡抚一向看重这个年轻有为的马君图,认为这是个人才,应该保护。于是经他多方周旋,马君图一家才免遭灭顶之祸。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马君图放弃学业,立即回国。到了上海,经陈其美介绍出任关外督府外交司司长。然后全力辅助蓝天蔚克复烟台。1911年10月,山西宣告独立,阎锡山任山西军政府都督,阎锡山早就知道山西晋城有个马君图,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发电召回马君图到晋任职,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从此,马君图开始了在山西的从政生涯。他历任河东观察史、第一届国会参议员、河东道尹、山西政务厅厅长、山西教育厅厅长、河东监运使、山西实业厅厅长、山西省政府委员、山西查禁毒品委员会委员长、山西省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大会代表等职。这一时期,马君图是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也深得阎长官的信任。只是在1930年“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后,马、阎之间才有一段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的经历。当时阎锡山借蒋冯战争之际,联合冯玉祥反对蒋介石,发起中原大战,实现其统治全国的政治野心。当时谁也不敢去劝说阎锡山放弃这个计划,惟有马君图力谏阎锡山停战息祸,但政治野心膨胀了的阎锡山,哪听得进去。阎锡山还向马君图许愿:等打下北平,让你做北平市长和蒙藏委员会副院长。马君图看劝说无用,于是向阎锡山提出辞职,回家乡赋闲。阎锡山兵败后,回到太原说:“唉!悔不听君图之言呀,致使有此之败!”
马君图回到家乡后闭门谢客,潜心研讨伊斯兰教,以表不再从政之心迹。晋城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有回民而无清真寺。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欺压政策,长期形成了回汉对立的局面,相互之间隔阂很深。回民多次想建清真寺,都未能如愿,马君图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地位和影响,与当地汉族绅士多次协商,终于在晋城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使当地回民有了宗教活动的场所。为了让回族子弟有学上,他创办了晋城第一所清真小学。后来又创办了“崇实中学”,为了这崇实中学,他变卖了部分房产和夫人的陪嫁,扩大了校舍。抗战前,校舍已经有300多间,教具、仪器设备价值10万多元,如果按现在的货币比价,学校的资产可达亿元以上。其规模在当时的国内回民中学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学校基金74000元、奖学金10000元都是马君图个人捐献的。1930年,冯玉祥来山西,还专门参观了崇实中学,在了解了办学经过后,冯玉祥将军称赞马先生是山西的“武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平津沦陷后,河北也很快丧入敌手。日军攻占了娘子关,并开始轰炸山西省会太原,山西形势万分危机。阎锡山命令马君图率山西文献委员会撤出太原。在临行前,马君图将预支的两个月薪水1200元取出,购买了400袋面粉,存放在太原清真寺内,准备用以接济难民。自己就带上84元回家乡晋城。日军依仗自己武器精良,气焰十分嚣张,很快就占领了太原,阎锡山也逃往异地。
马君图回到晋东南的家乡,见到了崇实中学的1000多名师生员工,他向师生发表演讲,心情非常激动,用颤抖的声音说:“七·七事变后日军妄想吞并中国,他们侵我国土,毁我家园,杀我同胞,辱我母妾。现在,我们中华四万万同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切有血气的男儿都应该站出来保卫我们的家园,一切有志报效国家的男儿们都应该知道,现在的形势对我们十分不利,我们能守则守,守不成,就发动民众退到山里打游击,来配合正规部队牵制日寇。我们用这种方式效忠国家,与正规部队作战相比或许还有过之无不及呢!我们要不分信仰,不分民族,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马君图声泪俱下的演说,使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全校师生一致表示,愿意跟着马主任同生死共存亡。
日军攻占了太原后即向山西南部推进,于1938年2月到达了晋城,晋城军民奋起反抗,晋城失而复得。日寇原以为拿下晋城易如反掌,没想到竟遇到如此强烈的反抗。日军又增派部队再次进攻,晋城再次失守。军民们被迫撤出城外,伺机再次反攻。日军两次得而复失,便恼羞成怒,调集兵力第三次攻下晋城。没过多久,晋城军民四次将晋城从敌人手里夺回。但因实力不济,城池又再次陷落。日军在晋城遇到的竞是马君图领导的崇实中学的人,就更加恼火,于是把这所苦心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学校抢掠一空,然后再付之一炬,300余间校舍和设备在日军的膏药旗下成为一片灰烬!
退到太行山里的崇实中学师生闻知这个消息,都失声痛哭起来。马君图安慰大家说:“诸位不要悲伤,敌人只能毁坏我们的教室宿舍和桌椅,但它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动摇不了我们的爱国精神!大家不要流泪,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同这些杀人恶魔斗争!只要我们在,崇实中学一定会恢复的!”
日寇占领晋城后,又调集了军队围剿马君图领导的游击队。马君图率领着这支千人的队伍辗转进入白马寺山,与敌人进行周旋。只要寻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就对日军进行袭击,日军往往措手不及,被马君图的部队打得七零八落。日寇非常痛恨马君图这支游击队伍,认为这支队伍比国民党的正规部队要难缠得多。他们不得不抽出相当的力量来对付马君图。
马君图的妻子为了照顾丈夫,一直跟随部队。这位平和善良的回族妇女,以前过的都是平静安宁的生活,哪经历过这样几天就换个地方,每天过着担心受怕的日子。她为丈夫担心,精神总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体察妻子心情的马君图对她说:“别看我们这样总是走来走去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但这里的地形我们要比小鬼子们熟,他们虽然武器比我们好,但人生地不熟,没有老百姓帮助,所以吃亏的总是他们。我们就不同了,我们有大众的支持,我们在本乡本土作战,优势是明显的,你不用为我担心。”尽管丈夫一再安慰她,但妻子程氏依然提心吊胆。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程氏的精神已经到崩溃的边缘了。她需要丈夫在身边,但战斗随时都可能发生,作为统领全军的马君图,怎么能抛开队伍专门照顾妻子呢?
一次,马君图的队伍在珏山和敌人遭遇了,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激烈的枪声,程氏受了严重的惊吓,不得不被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休息调养。但妻子的病情严重,在缺医少药的山沟沟里,贤惠的程氏终于因惊吓离开了这个世界。
妻子的去世让马君图感到非常伤心,但他并没有倒下,继续领导着部队与敌人战斗。日寇开始对马君图实行围剿,并切断了他们的后勤供给。部队如果没有了粮食,就失掉了战斗力。马君图派几路人带上自己的亲笔信到敌占区去找粮食补给。他们绕过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敌后,找到百姓,动员大家把粮食捐献出来,支援部队。老百姓都非常支持马君图,积极捐献粮食和衣物,百姓们越过敌人的据点,把粮食和其他物资运到山里。
马君图在太行山区和日寇继续斗争的事迹,很快就在山西传开,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向马君图和他领导的部队表示声援和支持。国民党当局为了表彰马君图的抗日事迹,并以此来激励他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任命马君图为中将参议。阎锡山则授予他为“上将顾问”。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国民党政府为了表彰马君图在抗日方面的贡献,选他为第三届国民参政员。本来就早已在三晋大地上名声显赫的马君图,现在头上又多了几个非常耀眼军政大员头衔,就更招致了日军对他的“特别关注”。日寇在山西的总司令给其部分下了命令:一定要抓住马骏(君图),要活捉他!日军想长期占领中国,它的胃口大得很,它先要消灭阎锡山,然后再向西北进发,而西北的回回又非常难对付,马君图是个回族,且颇有声望,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对征服西北是非常有利的。再者,马君图在晋东南一带的活动,对“皇军”的威胁也日益加大,牵扯了他们不少兵力,如果不尽快除掉,将会酿成大患。
日寇基于这种战略上的考虑,便把抓住马君图作为一个重要的行动计划。只要抓住马君图,就可以消灭晋东南的抗日力量,如再能把回族中的这个头面人物拉过来,对“皇军”在华北的统治则更是有利的。于是日寇便加紧了对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围剿。
1942年5月23日,日军侦察到马君图到了贤访山庄,就立即调集部队偷袭。因为敌人来得太突然,马君图毫无准备,仓促之际,在十几个卫兵保护下,且战且退,迅速冲出包围,逃离了贤访山庄。但不幸的是自己的老母和续妻张氏被日寇抓去了。
日军抓住了马君图的母亲和妻子如获至宝,立即向上级报告。日军首领听说抓住了马君图的老母亲和妻子,非常高兴,命令部下,立即把马母等押解回大本营。并嘱咐路上一定要照顾好她们。
马老太太被敌人抓住后厉声怒骂日寇:“你们这些畜生,该天杀的小鬼子,我儿子会给我报仇的!”敌人要强行带走马母,马母就是不走:“你们枪毙吧,我们哪儿也不去!”敌人见老太太不走,就找来一副抬椅,硬把老人弄上去,抬着走,张氏跟在身边。山路很不好走,到达敌军驻地,还要翻越几道山岭。从乱树岭到宫岭几乎无路可走,好不容易才见到一条比较宽的路,日寇军部派了一辆汽车来接马母,但马母坚决不上汽车,日寇百般诱说马母就是不坐。无奈日寇只好又找了辆马车,让老人上去。张氏依然步行相随。
到了县城后,敌人送来的东西,老人一概不用。后来敌人就欺骗老人说,这些东西是您儿子让人送来的,这样老人才用。敌人知道马君图是个孝子,他们的用意很清楚,就是要稳住老人,劝说老人给马君图写信,规劝他投降。马老太太早已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严词拒绝给儿子写信。为了让马君图坚定抗日的决心,马母开始绝食。敌人想尽办法让老人进食,但马母意志非常坚决。1943年3月,这位英雄母亲以身殉国。
马君图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心里非常悲痛。他含着泪对周围的人说:“母亲因为不想因为她被捕影响我抗日的决心,而以身殉国。作为她的儿子,我内心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今天只有把抗日进行到底,把鬼子赶出山西,赶出中国,才对得起母亲对我养育之恩,对得起老人家对我的教诲。”
日寇的卑鄙伎俩失败后,便增加兵员,重新部署,加紧对抗日武装的围剿。马君图激励地方抗日团队与敌作殊死战斗。在他的指挥调动下,游击战术十分灵活,屡屡克胜,打得日寇首尾难顾,刚建好的据点就又被端掉了。在晋的日军头领非常恼火,他们不得不改变策略,暂停对我方的进攻。日寇用重金收买了一支溃败的四十七支队,在摸清了马君图队伍活动的地点后,让他们当向导,一天深夜,偷偷摸进了马君图驻扎的大东掌村,当哨兵发现敌人来了时,已经晚了,马君图发现敌人来了,不想落在日寇手里,就要拔枪自杀。敌人一下上来抱住了他。马君图被日军抓住了。
敌人派人劝马君图投降,马君图对着来劝降的人冷冷一笑:“要投降我早就投降了,还能等到现在?”
敌人说:“现在也不晚哪!实在跟您说了吧,阎长官已经在跟‘皇军’谈上了,不久就会有好消息。阎长官都有这个意思了,您何必还这么硬撑呢!”
马君图听了先是一愣,心想,这一定又是敌人耍的花招。但他哪里知道,这并不是虚假的消息,这位曾跟自己称兄道弟的“阎长官”,确实早就和日军暗中在“谈判”着,从1940年阎锡山就开始与日本人的“和谈”,其中阎锡山亲自参加的就有三次。日军对阎锡山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能劝其步汪精卫之后尘,则是求不得的事。阎锡山也想投靠日本,但又惧怕共产党以及主张抗日的各方面对他的指责,他一方面派人与日本人暗中进行“和谈”,一方面又不得不做出抗日的样子,以迷惑视听。
马君图哪儿晓得“阎长官”的机密,态度依然明朗:“我不管他人,假如我怕死,稀罕个人的荣华富贵,我早就投降你们了,何必等到你们杀害了我的母亲,抓住我之后再来投降呢?你们不要费事了,要杀就杀,不必罗嗦!”
敌人多次劝降都被马君图严词拒绝了。日本人见马君图软硬不吃,杀了他,又惧他在晋东南的声望和影响。只好将他软禁在晋城花胡同内,严加看守。就这样,马君图被日军囚禁了两年。1945年夏,国际反法西斯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侵华日寇见大势已去,就决定杀害马君图。他们在撤出山西之前,中途到了潞安给马君图注射了毒剂,继续行军。1945年7月20日,当行至长治时,毒剂发作,马君图就这样被日军害死了。这天距离日本投降还有43天!
同年10月15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宋子文签署命令,“特令褒扬,以彰忠义”。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表彰他:“抗战军兴,号召地方青年,协助抗敌,屡奏膺功。及被执不屈,并母妻相继以殉,一门忠烈,洵堪矜式。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以彰其忠尽。”随后政界要人纷纷撰写挽联纪念这位回族英烈,有人赞扬说:马君图先生是“三晋的介子推”。
六十年过去了,许多事情或许被人遗忘。但当我们重新提起这位令世人仰慕的英雄时,人们对他那清廉的一生,守正不阿、待人和蔼的高尚品格,对他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决不苟且偷生,至死忠贞不渝的崇高爱国精神,对他为发展家乡教育培养人才而变卖家产,慷慨捐献,乐善好施的行为会作出肯定的评价。
原文刊载《回族文学》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