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网站!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联系人:马荣君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外埠信息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埠信息 > 外埠信息

我的父亲优素福-毛文祥

来源:毛婷婷   发布时间:2018-05-23 10:02:07   访问人次:13189


       作者毛婷婷: 出生于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家庭,一生旅居欧洲、南美、澳洲,在中西方多元文化及价值观中穿梭。最终找到内心的安宁是被突然诊断为癌症后。是穆斯林的信仰让她获得抗癌的力量。离开中国之前,从教于西安交大外语系,现居住在澳大利亚,继续从事一生热爱的国际教育行业。

个人公众号:TeaForTessa



1. 父亲纪念日5.22


         每年的522日,是父亲周年纪念日。每到这个日子,妈妈早上晨礼,在家里点了香,念了亥帖,给父亲做堵哇(DUWA)。这一天,妈妈、妹妹和我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回到家里的客厅,迎接父亲回到他的沙发上,与我们面对面坐会儿。我们轻松自如地谈笑风生,就好像回到从前的日子里。


    今年父亲的周年纪念日,正好在神圣的斋月。重温他的教诲,又一次让我重审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正如当年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独自闯世界的那段日子。父亲那时间常写信给我,每封信都分享他自己学习心得和感悟,好像我是他的朋友。他也仔细地跟踪着我思想的成长变化。谈到刚到欧洲的文化种族冲击,父亲鼓励我多思考,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让他最安慰的是,我们坚持家中传统,在斋月或者有机会的时候,进行穆斯林的“出散”(捐出财务给穷人或者清真寺)。每次看到我们一点点进步,一丝丝善举,他都会鼓励“从内心感赞真主的大能和对你们的慈悯”。更多的时候,他提示我们用心去“领悟真主在时隐时现之中,给予你们的启迪和教导。”这父亲提示的“时隐时现”,让我们受益终身。他教会我们用耐心、用不懈的信仰去接受考验、去接受磨练。


         21年来,父亲依然时常与我们在一起,尤其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深感无助时。在前方出现黑暗时,想到父亲,既会给我们带来安慰,也会带来无形的力量。他永远是我们全家的指路明灯,是那个永远慈祥可爱、随叫随到的能量源泉。


    每年的今天,我都会深感幸运,有这样一位慈爱、智慧、离世多年却依旧用各种方式,给予我和全家启迪与教诲的父亲。


2. 外族血统从里到外


    父亲身高196,卷发高鼻梁,满脸胡须,浑身毛发很浓。五官特征明显与阿拉伯或西亚穆斯林特征相近,他声音宏亮带着浓厚的后鼻音。这种特征在他的哥哥、侄子、侄女身上也很显著。


    英俊潇洒的父亲除了外观高大,声音洪亮也是一大特征。据说在单位里,爸爸是个对下属要求严格,挺有威严的领导。可是在家里,爸爸好像指挥各种家庭剧的老玩偶,玩笑不断,与出门在外工作中的他完全是两个人。在我们眼中他没有一般严父的威望,他显然是娇惯孩子的慈父。他一直是妹妹和我,背过妈妈寻找同情,索要零花钱的突破口。


    他带着甘肃张家川口音的言谈中,永远带着幽默诙谐,以经常说一些我们嫌弃他“土得掉渣”的家乡土话儿为自豪。一生西北人的饮食习惯坚决不改。尽管我们在妈妈主持厨房,对上海哈家趋向西化的各种丰富饮食主题下生活,他也丝毫不以为然。他永远的最爱都是面条土豆,凉拌胡萝卜丝。绝对不吃米饭和海鲜。外出接待外宾没吃饱,回家喊叫饿的时候,次次让我们唏嘘不止,那些山珍海味真真是被他给活活浪费掉了。顿顿巴不得吃面条,而且最好是手擀面的他,一辈子从未下过厨,自己想吃面就要央求别人,除了巴结妈妈和我们,只要家里来亲戚,他的请求便是给他擀面,有了面条他便舒坦。喜欢吃重油、重糖点心和瓜果也随了阿拉伯人饮食习惯。一大碗面后,再来几块油腻重糖的点心,会让他达到饕餮享受的最高境界。


    对面食的热衷上,无论意大利面,还是兰州牛肉拉面上,还是麻酱凉面,在我们这个家,有个从未谋面却颇有缘分的两个人。听了我们对父亲一生只爱面的种种描述,他这位瑞士女婿丹尼尔,立刻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岳父肃然起敬,立即亲近起来,有这么一位像他一般独爱吃面的岳父,他真觉得和毛家缘分不浅呢。父亲在好几方面也确实与他认识的中国人不同。更有趣的是,他们在语言发音上,一个说张家川话,一个说德语,可是都使用喉咙后腔发音的呼噜喝声竟然那么相似。想象一下,这两位相见会是多么滑稽,都在深喉咙里呼噜嘻哈着,却谁也听不懂谁,这一定让喜欢排练喜剧演出父亲兴奋一把!


3. 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的人



    父亲是个从不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人。他喜欢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爱意和欢喜之情。他一辈子从未对妈妈发过脾气,基本对妈妈言听计从。他对妈妈和两个女儿表达爱也绝不吝啬,这一点显然不像含蓄的中国人风格。


    如果父亲比妈妈早回家,他也会先沏茶,一听妈妈进门了,他会马上大呼小叫起来:“老婆子哎,你先坐一会儿,茶已经给你倒好啦!”想想这是多么温馨体贴的一幕,讨好的丈夫给劳累辛苦一天的妻子倒杯茶,说这么贴心的话。这样的情形,多么暖心!最重要的是,他那带着浓重张家川口音的嗔爱,就像家里的和弦,一呼叫,妈妈的怨言和我们的烦恼便一散而去。


    父亲对我和妹妹的呼叫有时候让人不好意思。自小到大,他用家乡土话昵称我和妹妹为“狗娃”。常常听他大声呼叫着“狗娃啊,给爸爸倒杯茶吧?”那时家里没有空调,他人高体胖,特别怕热。一到夏天,西瓜刚刚开始上市,他便开始央求,“狗娃啊,给爸爸买个西瓜吧?!”买来半个西瓜,他就欢喜得像个孩子,高兴地、欢畅地、稀里哗啦流着西瓜水、痛快下嘴吃着一牙牙的西瓜,那幸福感会感染一大片人。受父亲影响最深的要数我的女儿莫妮卡,吃起西瓜来的酣畅和肆无忌惮,是她儿时记忆里,外公家里幸福生活的写照。


    在我1992年离家去比利时后,让父亲和母亲很不习惯。他在信中情不自禁地写道:“自婷婷走后,我更加思念你们,可能是开始不习惯吧。每次接到你们的信,一方面为你们顺利而高兴,一方面又想你们尽快回来,甚至有时做梦都和你们在一起。”


    在妹妹的儿子楠楠于19934月出生后,他特地写信报告“特大喜讯”。一纸的喜悦和兴奋之情。对两家人的欢快心情,他这样描述道:“两位奶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笑得合不拢嘴”,显然这也代表了他当时的喜悦与快乐。以后每次写信便不忘分享与外孙(他称呼他为“小狗狗”)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幸福之感。“他一回家,一家人有说有笑,热气腾腾,不亦乐乎。他一走家里就显得过于冷清。”看看他的描述,你就了解了父亲是怎样一个充满情感充满温度的人。


    随着楠楠一天天长大,全家的角色也被他丰富起来,父亲也如以往,很会调动全家情绪,开始排演各种家庭剧。19931227的信中,父亲来信写道:“满屋子一片欢笑声,所有人都围着这个小导演,扮演着喜剧中各自的角色。”他继续说“小狗狗最近长得跟萱萱小时候一模一样,那天我找出了你和萱萱小时候的照片,与小狗狗一对照,大家都笑得撑不起腰来。我想过几天再给小狗狗拍一张小照,和萱萱小时的照片一起给你们寄去,让你们看了也大笑一场。”父亲充分担当喜剧演员的欢快与自豪,不禁溢于言表。

    父亲除了不掩饰喜怒哀乐也外,更是爱憎分明。看见缺点或者思想不够豁达,便决不容忍。大声严厉地批评,常常用在那些他寄希望并热衷培养的下属和后辈身上。妈妈在这种情况下会提醒他要讲话注意方式,不要那么直白,即使带着善意,别人不一定听得进去,也该给人留个情面。他却满不在乎,依旧不改,自认满腔的善意,何故在乎个什么方式?这种热血性,估计是他先辈阿拉伯基因的作用吧。他亲如儿子的侄子克寒每次见面,都会低着头接受他的教诲,被骂了,也依旧一如既往对叔父尊重亲如父亲。


4.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家里的客厅有一对厚厚带扶手的沙发,那是爸爸妈妈每日疏解各自烦恼和心事的专座。父亲在世的日子,他回到了家,全家就踏实了。他回家的声音从很远就高声呼叫跟进门来。一转眼已经进了客厅,坐在了他的沙发上。妈妈随后端上他的青花茶杯,陪他坐在身边的另一只沙发上。


    晚饭之前,他们总会在那里先坐上一会儿,把当天发生的事情相互倒一倒、捋一捋,然后才上饭桌吃晚饭。一上了饭桌便是谈笑风生,一定是在那坐一会儿的当儿,已经把当天的尘世烦恼和琐碎都倒掉了。


    几十年的老沙发,今日还在家里的老地方摆着,妈妈总是爱惜地套上青蓝色沙发套,仍然那么宁静、舒服、自在,坐上去,便是释然与放松。我们把手放在扶手上,也即刻与父亲接上了线,对上了话,便与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一起了。



    父亲一生是个乐观、爽朗、思想开阔的人。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的他,是全家各种事件交响乐里指挥者。他说话时的手舞足蹈,配合着幽默诙谐的张家川方言,好似添加了高低起伏、浓淡相宜的和声,无论开始是什么,都能达到最终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渴望、爸爸喜欢、妈妈骄傲的家。



5. 不用钱包的人


    父亲一生没有用过钱包,身上也从不带钱。这个奇特的状态随他了一辈子,当然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跟他工作和生活状态多少有点关系,因为与钱沾边的事基本与他无关。


    在青海西宁的时候,无论哪个单位,他每天都走路上下班。文革前后多次的运动,估计他是个容易被人认出的“右派”,走路时,双手永远背在身后,那么高的个子,头却微微低着,绝不东张西望,直线距离,家里办公室直来直去。到了西安,家离单位远了,就有了公车接送,午饭除非有工作活动,一般都回家吃。妈妈单位离家很远一直早出晚归,会在前一天晚上或者早起准备好爸爸的午饭,他自己回家热热吃。


    这个不用现金也不愿碰钱的人,对家里的购物一概不问,自己从没去过市场或商店,从不买任何东西,家中采购一切妈妈做主。所以家里管他叫他“甩手掌柜的”。当然,这柜肯定还是妈妈掌的,与他无关。发了工资,他拿着信封袋连着工资条一并交给妈妈,一碰不碰,一分不留,全部上交。


    在中国70-90年代,个人没有银行卡,工资现金装在单位信封袋子里,因为工资低,每月日子紧巴巴过,家家户户都总是期盼着每月领工资的日子!发了工资,妈妈每月会给他点零用钱,他便把这些零钱放在抽屉里,基本用来私下哄我和妹妹时给个几毛几分买零食,余下的就是做一件事情:过一段时间攒多了出散个“乜贴”。


    要想出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找到穷人乞丐,对这个从不上街的人并非易事。记得有一次他想来想去,判断火车站比较容易找到真正的乞丐,坐车去了,看见一个老太太乞丐坐在地上,他掏出钱来低下身塞到老太手里,老太受了惊,跳起身来大骂。爸爸顿时傻了,尴尬无比,转身离开。


    回家后他又是哲学家的态度捋平了心:“这出散做慈善的事,有时候也不容易啊,就像平常的善意善举,如果不被人理解也一样会被人猜忌或者挨骂的。做一个善良的人有时候要比不善良还要不容易。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有一次问他为啥一辈子不带钱,也不用钱包?他直白的回答有点不可思议:“钱太脏,不愿意沾我的手。”父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不按照常理出牌,也不按照正常人思维。



5. 心灵成长与高尚情操


    爸爸是个一生对自己的心灵历程与高尚情操十分关注的人在书房他每日静思祈祷的书桌下,手抄了唐代诗人及道学家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的这段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提醒自己的思想和操守:


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以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以论天下之事;

定其心以应天下之变




    他一生对自己、对我们一家都是这样要求的。他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做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和情怀的人。在1993年他朝觐回来写给我的信中他再次强调:要为高尚的理想克制忍让,艰苦奋斗。


6. 辩证的思维方式


    父亲除了诙谐幽默,他在我和妈妈、妹妹心目中是个哲学家。我和妹妹的思维方式便自小跟爸爸学来,对事物的看法,总是辩证地去看,不走牛角尖,也不偏颇过度。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建议你们考虑问题,既要往前想,也要往后想,尤其在重大问题上更要退一步想。人生有时候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即便在原地踏步三五年,简直无关大局。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们受益终身,也让我们在生活遇到困惑波折时,自然而然地拿起这些工具,容易放下,更少了钻牛角尖的痛苦。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被动或消极等待,或者期待奇迹发生,它教人用释然的态度对待暂时的挫折用积极的心态去梳理可能的挫败感以便重新激发力量再度前行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千打算万打算,不如真主一打算”。有了这个思想态度,我们在生活出现未预料的变故时,便不惊慌失措,而会坦然面对。这里除了学会坦然处之的态度外,也是他挫折无数、起起伏伏的一生经历,所总结的经验。他常常强调成事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气候相助,所以要有耐心和忍耐的精神,不要一旦受挫就绝望而放弃目标。



7. 思想丰富的人


    父亲早期常看西方世界名著,也在我小时候便推荐给我们看,或者讲故事给我们听,尤其对坚强的人生、高尚情操、追求大智慧的作品情有独钟,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葛朗台、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泰戈尔的诗集等,这也代表了他一生的追求。可爱的父亲不重男轻女,却也不提倡我多花时间学习女工针线,期望我学武术能够防身、学开汽车可以自由行走、学外语可以走出国门看世界。


    父亲在看过一本好书后,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我们讨论。在我出国离家后,他便写下来与我们分享,并会在末尾亲切地问上一句:“你们也想看这书么?”报章好的文章,他会剪下来夹在信中一并寄给我们。比如报告文学和留学生文学所讲述的海外学子经历,以供我们参考,鼓励我有空写作。


         199310月他重看了张承志的心灵史对当时张承志在文汇报》上的文章非常认同:现在一些文人作家为金钱出卖灵魂的太多,而在中国有那么一批为信仰和良心不怕死的穷人,他们才是中国的灵魂”。爸爸重新阅读此书后,他感情“惊异得不能自制,但是为了“恐怕过早地对你们在宗教信仰上造成误会,还是考虑冷静地把这本书的认识简要得写给你们”。他总结到:第一,一个穆斯林有无依玛尼,就看他读了此书是否深刻地感动。一个人看了此书后,思想境界、人性良心会提高一大截。此书有些人不敢看,有些人不想看,有些人心灵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而看不懂。第二,此书讲了他多年摸索的一些论点。回族自从印度洋和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后,便开始失去了故乡,接着习惯了中国话,并逐渐失去了母语,之后又在汉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同化拼搏。在极权的封建王朝满清中国,根本不理解信仰自由与民主为何物,认为人有宗教信仰是愚蠢可笑的。中国历史上回汉仇杀造成的恶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回族宁可把孩子叫小狗小猫也不起名为忠孝或仁义。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一切理论、人道、人性、良心变得那么苍白和无力。但是在为维护信仰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面前,金钱、权力与屠刀却显得无力与苍白。第三,知识的终点是对安拉的认识。“更奇特的是,他把张家川称为历史上宗教的梁山泊,第五个麦加,是藏龙卧虎之地。这也使我了解了我的家乡张家川的一点历史。”宗教信仰的那种高贵、神秘、沉重的感情,在心灵史》里写得淋漓尽致,是作家张承志深深地体味,也是父亲自身多年的体会。这本书虽然只写了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却浓缩了四十多个教派的观点。


    本月我和母亲又字字句句重读了心灵史,更加体会了他当年的心得。有着殉教精神追求的哲赫忍耶,在一百多年前几辈人的献身,只为获得心灵和信仰的自由,那段沉重惨烈的历史以及心灵不懈追寻的历程,与世界另一个独特的民族犹太人具有多么相似的经历。



8. 朝觐归来心路历程


         199311月,父亲有幸去了麦加朝圣,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在沙特朝觐期间的两个星期里,他完成了一切功课,领悟了古兰经中真主教化人的名言哲理,深感成为一名穆斯林的幸运。他于19931227日写给我的信中,他充满情感地说自己好似成为了一个新人,那些感受不是能用言语全部表达清楚的。他说“朝觐过的人就像新生的婴儿,完全换了一个人,成为一个纯粹的新人。”他概括了自己的主要感受与成长收获:


    第一,人以善为本。只要在一切方面善良,真主会在隐隐之中保佑相助。正像中国古语所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第二,内心坚信有真主。尽管人一生千奇百怪的问题都会遇到,只要内心信念坚定,一切都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第三,人生是真主对他的考验,要为高尚的理想克制忍让,艰苦奋斗。古兰经上讲,成功伴随着忍耐,又讲,真主要给你的一定会给,真主不会给你的决不会给你,因此要顺其自然,也就是顺从真主口话。


    第四,祈求真主让自己远离邪恶。为什么穆斯林一天礼五次拜,是因为人身上每天可能有五次邪恶侵扰,这一点我这次才体会到。








    正是父亲一生多次强调“真主对人的慈悯往往是时隐时现的,只有智者才看得清。”指引我们在过去20多年来,虽然经历了各国生活与变故,在适应不同国度语言与文化的同时,还会通过追寻智慧的启示,找回轨道,没有迷路。


    再次感谢父亲对我和全家的指引,启迪和智慧分享。




    2018522日于澳洲

(“我的父亲”纪念文第一章)



陕西省穆斯林对外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访问前苏联东干协会


版权所有: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1172号-1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陕(2022)0000002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