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网站!

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联系人:马荣君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新闻中心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卧尔兹讲座

回族与伊斯兰教传说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29 14:35:16   访问人次:6119

灵州回回的传说


据说唐玄宗年间,大将安禄山造反,唐王被打得没处躲藏,来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市)避难。当时是大将郭子仪保驾着哩。郭子仪兵马少,打不过安禄山,就去向回纥人借兵。回纥人的条件是,一个回纥兵得十个汉人换才行。郭子仪借兵心急,便答应了。回纥兵来了三百,汉人去了三千。


打了好长时间,终于打败了安禄山,收复了长安。回纥兵士在打仗中伤亡的人太多了,最后只剩下宛尕斯他们三个人。唐王爱惜他们,让他们留在长安居住,赐以高官厚禄。这三个人谁都没带家眷,一天二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可就想开家了,谁也不愿意住在长安,都要回去。唐王听到这件事后,心里发愁,就和大臣商量着怎么办。有个大臣说,只有给这三个回纥兵娶亲,回纥人才能把心安下来。也有的大臣说,汉人谁肯把女儿嫁给回纥兵呢?那只有去抢亲。唐王想了想,决定在正月十五让回纥兵去抢亲。


正月十五转眼就到了,唐王派人在长安大街上设了一个闹红火的地方,装了各式各样的灯,还办了许多社火,热闹得很。城里城外的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男女老少都来观灯,看社火,真是人山人海。这时,唐王便对这三个回纥人说:“今晚街上很红火,漂亮的丫头可多了,你们三个人去抢,谁抢上就算谁的妻子。”这三个人听了唐王的话后很高兴。他们到了大街上,见了漂亮的姑娘就抢,一家伙每人抢了九个。唐王一看,九个就九个,已经抢来了,只要他们安居在长安就行。回纥兵自从抢亲安了家后,再也不说要离开长安了。


可是为啥又搬到灵州呢?唐玄宗死后,换了皇帝。新皇上对这三个人渐渐不热心了,把他们的功劳全给忘掉了。这三个人觉着待在长安也没啥意思,就把家眷搬到了灵州、吴忠堡一带来住。从此,在这个地方,一传十,十传百,越传子孙越多,他们就这样扎下根来。时间长了,这里的人慢慢的也不叫他们“回纥”了,把他们叫做“回回”。他们遂成为现在这一带的回回先民。另据史书记载,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宁夏灵武继位,并向大食借兵平叛。唐至德二载(757年),大食派遣军队助唐镇压叛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安史之乱平定后,这批军队留滞中国,在宁夏灵州等地安家落户,他们谨守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一部分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回族的先民。




汤瓶的故事




汤瓶是回族人民传统的盥洗用具,除礼拜用汤瓶净身外,日常用来洗手洗脸。汤瓶有金属、搪瓷、砂矸泥、塑料等种类。其型如高腰水壶,有盖、柄及出水的小嘴,不洁之物不致进入,既卫生又方便。那么,汤瓶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皇宫的金銮殿里的一大梁即将倒下,说时迟那时快,急忙赶来的一位头缠白巾,穿着绿袍,肩搭毛巾,手持汤瓶的高鼻、深目大汉奋力擎起。唐太宗百思不解,第二天便召集文武百官圆梦。有一位善解梦的大臣说:“陛下,大梁倒塌,暗指我大唐社稷将面临危难,而头缠白巾,手持汤瓶的大汉西域回回,唐朝的江山要靠西域的回回来共同扶持。”于是,唐太宗下旨不远万里从西域大食国请来了六十个回回人,并依照大食国净仪的习俗,每人赏赐一把精美无比的洗壶。当时人们把这种洗壶叫做“唐瓶”。久而久之,民间就把“唐瓶”误叫成“汤瓶”了。



过了几年,朝廷出了动乱,一个大臣叛变了朝廷。叛军如狼似虎,唐朝的军队无论怎样也抵挡不住。贫民百姓背井离乡,叫苦连天,全国上下动荡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寝食不宁,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徐茂公说:“我大唐江山面临危难,只有西域回固才能拯救,请我皇速派人去求援。”唐太宗连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大食国。大食国国王二话没说,当即派大将宛尕斯率兵五千前来相救。由于大食人善骑马射箭,作战勇猛顽强,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唐太宗的再三请求和执意挽留下,宛尕斯将军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长安。唐太宗担心他们思念家乡亲人,都给他们娶了妻小,并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们礼拜。还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时小净。这种壶口小腹大,酷似当时的瓷瓶,故而当时的人们习惯称作“瓶”。因为这是唐朝皇帝赐给的洗瓶(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义。官府为了镇压农民军,不问青红皂白,不分良莠,到处烧杀抢掠。有一天,在河北沧州县的一个村子里,起义军和官府兵展开激战。突然,起义军的一位军官被敌军士兵砍伤,鲜血直流,生命垂危。这情景正巧被远处一个村姑看见,她连忙顺手抄起一根木棍,绕到敌军背后,只听“咚”的一声,敌军士兵被打死了。然后村姑把起义军军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扎好伤口,护理调养。后来,义军军官伤愈临行时,才知道救他们的村姑家信奉伊斯兰教,习惯使用汤瓶。为了表达对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咛说:“从今以后,只要在你们回回家门口挂上汤瓶,我们义军一定尽力保护。”


打这以后,一有战争,村里的回民都在门口挂上汤瓶。几年后,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将军、开国功勋常遇春知道了这件事后规定:“凡我回回者,都挂汤瓶也!”久而久之,挂汤瓶便相沿成习,作为回族饭馆、饮食摊点及其他回族经营场所的“清真”标志了.


宛尕斯的故事



一天晚上,唐王梦见金殿的大梁塌下来,眼看就要砸到他头上,只见一个人右手一托,就把大梁顶了上去。这人身穿绿袍,头裹白布,肩上有一条羊肚子毛巾,左手提着一把汤瓶,深眼窝,高鼻梁,脸黑黑的,个子也不小。


第二天,文武百官参朝,唐王讲起梦里的事,叫大家圆梦呢。徐茂公先生站出来说:“这人不是我们中原人,是西域人,叫回回。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是他们作礼拜的衣裳;毛巾、汤瓶是他们净身的东西。唐家的江山就要叫回回保哩。”唐王说:“那就请几个回回来。”徐茂公说:“可能请不来,干脆换几个回来。”唐王就问:“拿啥换呢?”徐先生说:“人换人。”唐王说:“行,就照这么办!”


徐茂公先生选了六十个唐朝小伙子,换了六十个回回,为头的,就是盖斯、外斯、宛尕斯。一路上,水土不服,多半都无常了。盖斯爸爸在新疆星星峡无常了,外斯爸爸在酒泉回回堡无常了,宛尕斯爸爸领着剩下的二十个人在古尔邦节到了长安。


宛尕斯爸爸到长安,唐王亲自出宫门迎接,以兄弟相称。还下了一道圣旨,上面说,宛尕斯进出宫门,任何人也不能拦挡;宛尕斯爸爸和唐王平起平坐,任何人也不能干涉。唐王还命敬德将军监修了几座清真寺,给宛尕斯爸爸作礼拜。


宛尕斯爸爸住在长安,日子一长,想家了,随宛尕斯爸爸来的阿訇、满拉子也嚷嚷回家。宛尕斯爸爸整日愁眉不展,唐王就命下人打了一把金壶赐给宛尕斯爸爸,叫他净身洗脸。这把金壶,叫“唐瓶”。以后世世代代的回回,家家都有一把黄铜作的“汤瓶”,其实就是唐瓶。它和金子一个色,金黄金黄的,又干净,又耐用。自从唐王赐唐瓶以后,宛尕斯爸爸再也不想回西域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唐王想:宛尕斯爸爸领来的回回,都是单身独户的,没有带家小,以后都无常了,唐家江山没有回回保,这可是个大事情。就设大会,给回回纳夫人,由着回回挑,看中那个纳那个。从此以后,回回就在中原定居下来了。至今,在回民中间,还有“回民大大,汉民娘娘”的说法呢!




圣人和油香




油香俗称油饼,是回族穆斯林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家里人吃用以外,还要赠送给亲友。


早先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地方打了胜仗回麦地那。麦地那城里的穆斯林早就听说穆罕默德的到来,心里非常高兴,都想拿最好的饭菜来慰劳他。


这天,穆罕默德终干来到了麦地那,大家都前去欢迎他,邀请他,穆罕默德看到请的人太多,究竟到哪家去呢,他难以决定。最后他终干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让自已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让骆驼自由自在地往前走,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在哪家吃饭。大家听了穆圣的主意非常赞同。走着走着,那匹骆驼终于停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了这户人家吃饭。


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名叫阿尤布,女的叫索菲娅,他们向圣人道了色俩目,连忙倒了茶水请圣人喝。尊贵的圣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家里,他们万分高兴,拿什么招待呢?他们为难了,家里穷得叮当响,别说是肉食,连蔬菜也没有,不能让圣人空空地坐着,要是别人请也请不上呢。阿尤布急中生智。从柜里找出了一瓶子香油,连忙倒在锅里熬,老伴把和好的生面饼放在油锅里炸,顿时屋里屋外充满了香气。油饼炸好了,阿尤布端上去请圣人口唤(注:圣人的指示),并说了一些歉意的话。圣人连忙说:“尼尔买提(注:事物)不能嫌弃,更何况这油汪汪的食品,又香甜又好吃。”说着,圣人便吃了起来,连连夸赞老两口的锅灶手艺。


从此,穆圣在阿尤布家吃油香的故事在阿拉伯国家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炸油香的习俗传授给中国穆斯林。回族穆斯林把油香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成了圣洁的食品。

康熙私访牛街

在北京牛街礼拜寺里面,有一道康熙的圣旨和他赐的半副銮驾。提起这半副銮驾,还有一段故事哩。


这故事得从监察御史说起。清代京城设有监察御史,巡视察访政事民情,给皇上做耳目。


这天,京城监察御史兴致勃勃,出城郊游。他带着娇妻宠妾,公子小姐,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穿过大街小巷,威风凛凛地直向郊外走去。这天碰巧是礼拜五,回民的主麻日子。当监察御史经过牛街的时候,只见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齐向礼拜寺拥去。这御史原是个腐朽的昏官,只懂得欺压百姓,却对百姓中的宗教习俗一窍不通。他见这么多回民拥进寺里,心中不免有些狐疑。他本想下轿打听一下,可是身边随从众多,有所不便,再加上出城游玩要紧,也就顾不得这档子事了。


过了几天恰好是回民的开斋节。在开斋节里,穆斯林们每天吃过晚饭后,就穿上干净的衣服,戴上白色的礼帽,到礼拜寺做礼拜。一连一个月,天天都是这样。这天御史到牛街,刚好又看到回民拥进了礼拜寺。他心里更犯疑:这么多的人挤进寺庙,不知有什么事?按照他的经验,百姓聚众集会,轻则闹事,重则谋反,总是没有好事。联想到外地传来一些谋反的消息,莫非这些回民也要图谋不轨?京城可是皇上住地,如果发生事端,本监察御史责任不轻,决不可等闲视之。他想,要是这些回民真的聚众谋反,本御史定要拿获破案,上报朝廷,皇上一定重加赏赐,以后再要升任也就不难了。想到这里,心里美滋滋的。


御史来到牛街礼拜寺,左转右转,还没等进去,回头见一个卖糖的小贩,就问:“小老弟,这里每天都聚着好多人,到底是干什么呀?”小贩白了他一眼说:“这帮回民信奉真主,天天夜聚明散。他们心可齐了,谁要欺侮他们,他们就拧成一股绳,一心对付外人。可是惹不得啊!”


原来,这小贩是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刚从外地来,不懂得回民的规矩。昨天,他卖完了糖果,顺便买了一块猪肉,就走进回民小吃店里吃面茶。几位回民老大爷说了他几句,谁知这小伙子火气挺大,嘟嘟囔囔骂了一通。这一骂可不要紧,附近的穆斯林们都来了,大家齐声说他不对。不得已小伙子只好认了错,走了。他刚刚平了气,碰上御史来问,又挑起他的火来,借机就发了一顿怨气。


哪知小贩说的“他们信奉真主”一句话,叫御史大为吃惊。他想,如今是大清的天下,他们竟敢不服皇上,信什么真主,这还了得!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御史像捞到了什么证据一样,得意洋洋地回府了。


回到府上后,御史立刻写了一道奏折,呈报皇上:“牛街回民夜聚明散,秘密集会,另立真主,企图推翻大清。”


奏折送到康熙面前,他翻开一看,大吃一惊:这牛街住的都是回民,这几年国泰民安,他们也吃穿不愁,为何还要谋反?眼眉底下的京城竟有人要造反,这还了得!于是,康熙立刻传旨请众位文武大臣上殿商量对策。一班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吓得两腿筛糠,有的惊得两眼溜圆,侍卫大臣献计说:“快,快派旗兵包围牛街礼拜寺!”


军机大臣接上话茬:“对,先把礼拜寺的主持人捉来,逼他招出反叛头目。”


元老王爷颤着声音说:“京城要地,宜速平乱,决不可疏忽呀!”


康熙听罢群臣众议,犹疑难断。他想:大清立国不久,威震四海,不相信有人敢在老虎嘴拔毛。可是御史既有奏折,就不能不防。京城要地,必须稳妥处置。于是便对大臣们说:“众卿所见不无道理,但今江山社稷如此康平,当先避免动用兵刃待朕前去察访一番,看个究竟,再作处置不迟。”


这天晚上,康熙便去牛街私访。往常,皇帝出巡,地动山摇,旌旗招展,前有禁卫军开道,后有林军保镖。今天,康熙私访,全没有了这些排场。他脱下龙衣龙袍,穿上便服,头戴一顶回民白帽,不声不响地随着穆斯林们进了灯光通明的牛街礼拜寺。


康熙还是头一回进礼拜寺,只见寺中间一座大殿,五间房宽,十余大丈深,这气势虽不宏伟,却也不凡。大殿前有一座八角楼,名曰邦克楼,那是为穆斯林们报告礼拜时辰的;左右还有两座碑亭,存放着前朝的石碑;大门旁还有一座两层的小角楼,借着灯光还能看清上面的横匾写着“望月楼”。大殿两旁有古柏十八棵,一条夹道从中穿过。康熙见穆斯林们上了大殿,他也跟进去;别人脱鞋,他也脱鞋;别人跪在绒毯上,他也跪在上面。连着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天,可与往常大不相同了。这天,康熙刚刚跪定,只见几位身穿长袍又戴缠头的人走进大殿,他想,这可能就是阿訇了。这时只听其中一位还高声讲着什么,声音宏亮如朗诵。讲完之后,穆斯林们向西叩头朝拜,最后礼拜完毕,退出了大殿,各自回家。


那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可康熙一句也没有听懂。他急忙跟上人群,向一位老穆斯林问道:“老叔,我有点耳背,没听清刚才讲了些什么。”那位老穆斯林看了他一眼,说道“刚才阿訇讲的是《古兰经》第四十七章:仁慈的穆罕默德对穆斯林的教诲。”


康熙回宫后,立刻差人把进贡的《古兰经》拿来连夜翻阅,虽然看得清,却不懂含义;他想,读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当中有“谋反”的意思就够了。可是他前翻后找,到底也没有找到要谋反的字句章节。康熙心里明白了,难怪几天来我一点也没有看出回民谋反的迹象,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教义。


再说一班文武大臣早已等得不耐烦,今见康熙上殿,纷纷来到殿外迎候。康熙立即召开群臣,对他们说:“朕已得知真情,牛街回民夜聚明散乃伊斯兰教的斋月礼拜!哪里是什么谋反?御史官妄告不实,险些误了大事。”群臣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都不得摇头晃脑议论开了。侍卫大臣随机应变,大声说:“监察御史身为朝廷要职,竟真假不分,谎报军情,理当问罪!”军机大臣又连忙接着说:“对,近年来不少人妄报假案,骗取朝廷封赏,危害大清江山,不可不严加惩办。”康熙当即传旨宣御史上殿。


监察御史自上了奏折以后,暗暗自喜,料想皇上少不了要捉几个回民反叛头目开刀问斩,自己落得一个加官晋爵,好不得意。接到圣旨便马不停蹄地来到金銮殿,只听康熙问道:“你从何处得知牛街回民谋反?”


“我亲眼看见牛街的回民在礼拜寺夜聚明散,我想定是秘密集合,策划谋反之事。”


“回民进礼拜寺,是按教规做礼拜,与谋反完全无关。你还有何证据?”


“我听小贩说,回民信奉真主,不信大清皇上。”


“把小贩的状纸呈递上来。”


御史慌了,断断续续地说:“不.....不曾有状纸,是他在.....在街上亲口对我讲的。”


康熙听罢,大发雷霆:“你身为朝廷监察御史,竟连回民风俗习惯也不知晓,无知到此种地步。你误听谎言,妄报不实,险些误朕大事!来人,快把他推下去摘掉顶戴花翎,贬为庶民!”


御史本想讨赏请封,却不料倒被罢了官,连喊叫冤枉。


康熙诏谕朝廷百官,今后凡有妄报不实者,一律加重治罪。为防止再发生类似事件,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朕评汉回古今之大典,自始之宏道也........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放下御笔,康熙没有马上差人送旨,他离开龙案,反剪双手在殿上走来走去,心里前思后想:几次去牛街礼拜寺,看得出来回民是很齐心的。他们毕竟不是旗人,今天不谋反、难保他们以后不谋反。嗯,我再送他们半副銮驾,即可显示大清的圣明,又可笼络民心。


第二天,一道圣旨和半副銮驾吹吹打打地送到了牛街礼拜寺。


如今,半副銮驾早已没有了。听说,原先摆在牛街礼拜寺的大殿里,民国初年推翻清政府的时候,毁掉了。康熙的圣旨,直到现在还在礼拜寺里搁着呢。




人祖阿丹和好娃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浊,万物不生,真主只造化了天仙,又为天仙们造就了天堂,所有的天仙每日在天堂里享受着真主慈悯的恩典。


真主造化了天仙,都有一定的职务,顺真主的意态办事。最有名的是:哲布勒伊来、米卡伊来、伊斯拉菲来,阿兹拉伊来、盟克尔、乃克尔,雷祖瓦尼和马力克八大天仙。


一日,真主召见八大天仙说:“我造化你们全是不朽的妙体,我只给了你们智慧,却没有给你们欲望,因此我决定造化一种拙体的人,除了和你们一样给他们智慧外,还要赋予他们一种欲望,让他们生儿育女,繁衍人类,让他们凭着我给他们的智慧去创造美好的顿亚(注:人间)。”


这时,天仙们就问:“主啊,你要用啥造化人类呢?”


真主说:“我要洁净的土造化人。”随即就命米卡伊来到地面上去取上。米卡伊来到了地面,地面就问:“米卡伊来,你到我身边来所为何事?”米卡伊来说:“我奉真主之命要在你身上取一块洁净的土造化人类。”地面说:“天仙啊,你去回复至睿的真主吧,就说我不给土,因为我地面是真主造就的,我顺服真主,如果从我身仁把七取回去造化了人类,假若出现了许逆他的人,我会有负真主对我的造化之恩,而获罪不起啊!”


米卡伊来天仙上天把地面说下的话原原本本地回复了真主,真主又派了第二个天仙去,又没取上,派了三个天仙去,回夹全都说的是和米卡伊来天仙说的一模一样的话。这下可惹怒了阿兹拉伊来天仙,他说:“这一回我去,我全然不相信取不来个土。”


阿兹拉伊来天仙到了地面上,地面还是不取给土,并把给前几位天仙说的话又说了一遍。阿兹拉伊来天仙听罢就说:“你既然是顺服真主的,为啥违抗真主的命令,不取给土?这难道是你一个顺服者的行为吗?”紧说着大喝一声,声如炸雷,没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将地面抓了个坑回到天宫,把取得的土呈奉给真主。真主对阿兹拉伊来天仙说:“你做事果断,以后做专管拿命的天仙吧。”说罢,真主将取的土给阿兹拉伊来,命阿兹拉伊来按照真主的意欲造化人。从此,阿兹拉伊来就当了人类取命的天仙。


阿兹拉伊来天仙用泥土造化了个人样儿,真主给泥人度了灵气后,先是脚开始动弹,面后慢慢睁开眼睛,便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并起名叫阿丹,因他是第一个人,所以称人祖阿丹。


就为了繁衍人类,真主先造化了阿丹,又从阿丹的左肋巴取了第三个肋骨造化好娃,好娃做了何丹的妻子。众天仙不解地问:“全能的真主啊,你从泥土上造化了阿丹,再从泥土造化他的妻子啊,却为何从阿丹的左肋骨上造化他的好娃呢?”真主昭示道:“只有用男人的肋骨造化他的女人,这样男人就有了对女人的疼心,不然他们很难成终身夫妻。”


真主造化了阿丹和好娃,踢给了他们优厚恩典,并告诫阿丹和好娃说:“你们如今有了欲望,且要理智地去克制非分的欲望,当你们游历天堂时,其它任何东西都可以享用,唯独麦果是受禁的,千万不要吃它。”麦果是凭着真主的万能,清除了天上所有的龌龊聚汇滋生的东西,是不清洁的,如果吃麦果就有损圣法。


一日,阿丹和好娃到了阿甸乐园,过了彩虹桥,经过异光闪耀的果树下时,见到了鲜嫩晶亮、香气扑鼻、粉汁欲滴的麦果,好娃忍不住诱惑,就对阿丹:“我俩一人摘一个麦果尝尝。”阿丹连忙制止道:“真主禁止我们吃麦果,你我咋敢违背禁命?”好娃说:“满园子这么多的麦果,吃一两个有啥哩。”阿丹仍然劝阻好娃:“主命莫违,你不能吃。”这时易卜利斯(注:魔鬼)走到阿丹和好娃跟前说:“要知道真主为啥不让你们吃麦果,是怕你们吃了就会享受永久的天堂。”好娃附和着说,我说真主咋啥都让吃,就不让吃麦果。紧说着已摘下两颗麦果拿在手中,递给阿丹一个,阿丹接过麦果没忍住咬了一口,好娃却把一个麦果全吃下肚子了。全知的真主派天仙赶到,一把在阿丹的脖子上捏住了,刚到嗓喉眼上的一口麦果给捏住了。据说男人们的喉咙疙瘩就是这口麦果长成的。只因好娃把一个麦果全吃进肚子了,真主就罪行了好娃每月流一次月经,来消吞食麦果的罪孽。


自从阿丹和好娃吃了麦果后,真主就贬降阿丹和好娃到顿亚上。那时候的顿亚是混混浊浊,茫茫漆黑,没有昼夜之分,更无万物之生,到处是冰川岩浆。阿丹和好娃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哭啊哭,两眼哭出了血泪,他们向真主哀求饶耍后来,真主饶恕了阿丹和好娃,凭着真主的意志。顿亚有了光亮,从此天地分开,天上有了日月星斗,地上有了江河山川。日从东方升起就是白天,月从西方落下就是黑夜。阿丹和好娃感谢真主恩典有了光亮,互相就边喊边哭边找,不知过了多久,一日,两人终于到了一搭,惊喜地抱头大哭一场。


一日阿丹和好娃在冰川上互相戏耍着行走,不慎好娃滑倒在冰上,阿丹扑上去用手拉好娃时,发现异性的阳情,产生了情欲,第一次发生欢合情交,因此女人的民子和男人的一双膝盖是冰凉的。


阿丹和好娃选择了顿亚上一个最好的最适宜的地方住下来,真主给了他们饥饿的感觉,拿啥吃呢?他们就开始向真主祈祷,真主恩赐给他们可以吃的五谷。阿丹为了让真主赐给五谷能在顿亚长期用之不竭,就开始开荒平田,劈山引水,辛勤地耕耘种植五谷粮食。


凭着真主赐给好娃一双灵巧的手,全美的智慧,她摘下了云霞仿照天堂的各种树木和花卉剪成各式花样,撒向园中,祈祷真主赐给灵气和生命。真主按照好娃的祈求给了慈悯,并把麦果赏赐给他们变成了土地的肥力。就这样,古老荒漠的大地在阿丹和好娃的勤恳劳作下,开始逐渐变得富足美丽。


回回的得名


唐朝时候,穆罕默德圣人先后打发了盖斯、爱斯和宛尕斯等人,到中国来传伊斯兰教。盖斯和爱斯在艰难的路途中得病死了,只有宛尕斯一人平安无事,来到中国。唐王听到消息,非常高兴,就打发朝廷官员去迎接,让他住在京城的外宾公馆里。宛尕斯住下以后,闭门不出,静坐礼拜,干自己的功,。有一天,唐王闲了,忽然想起了他,又听说他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功德超人。于是,就化了妆,打扮成一般官员的模样,暗自去看望他。唐王悄悄地来到他的住所,站在门外观看,只见他面朝西方,虔诚地在念《古兰经》,当他念完一段后,把经一合,款款地放在经柜上,然后,笑着迎出说道:“快请唐王进来拜座,恕我没有迎接!”唐王感到奇怪,问道:“你咋知道我是唐王?”宛尕斯含而不答。于是二人携手而坐,谈论起来。唐王有意提出了几个难题,想试探他的才学,不料他都对答如流,一丝不差,唐王感到十分满意,并让他留居长安,允许他传伊斯兰教。


过了几年,宛尕斯思念家乡,要求回去,唐王想挽留他,劝他再住几月。后来,他又要求回去,唐王十分惋惜,他捋着胡子自言自语地说:“他这个人呀,今天要回,明天要回,老回呀回的,要想个办法把他留住。接着,他就吩咐大臣说:你去给那个‘老回回’说,叫他再住个把月,等天气一好,就让他回。”从此,老回回的名字就传开了。


关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两种传说


第一种:据说隋文帝杨坚有一天晚上看见了一颗明亮的星星,便令太史令占卜吉凶。太史令禀报说:这是大食国出现异人的征兆。于是文帝便派遣一名使者远赴食国,对此事进行考察。一年之后,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大食。觐见伊斯兰教至圣穆罕德时,使者向穆提出了邀请。穆罕默德表示辞谢,向使者说明了自己不能去中国的原因,同时派四位大贤与使者一起去,这四位大贤中,有一位是穆罕默德的舅父赛尔德.艾布.斡歌斯。使者见穆默德拒绝了自己的邀请,便暗自画了他们像携回国中,把画像献给文帝,并向文帝介绍了四位大贤。


隋文帝见到穆罕德的画像,听了使者的汇报,非常高兴,当即命人把画像悬挂宫中并要向之叩拜。赛尔德急忙制止了他这种行为。文帝问:“你为什么要制止我向叩拜呢?”赛尔德回答说:“我们的至对穆罕默德教导我们,不要敬拜任何偶像。因为,天地之间唯一可以受拜的只是独一的、万能的真主。”文帝听后,对此纯洁的教义赞叹不已,允许赛尔德等人对自己不行叩拜之礼,并在广州为们他敕建了一座清真寺,取名为“怀圣寺”,表达了对穆尔德国殁于中国,葬于广州,是为大贤。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最后都葬在当地。


第二种更为普遍的传说是这样的:那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天夜里太宗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有一妖怪向自己扑来。正在危险之际,忽见一位长者,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手捻素珠,驱走妖物,解除了危险。第二天,太宗召集文武群臣,述其梦境,以求解释。有一位大臣启秦道:妖物是乱臣贼子的象征,必有将谋判国者;头缠白布的异人,是大食国圣人。陛下此梦意味着舍此圣人的恩泽,我国将不得长治久安。


于是,太宗便派遣使到大食国,请穆罕默德派人到中国传教。


穆氏答应了这个请求,他派了三位大弟子与使臣同去。不幸,其中二人殁于途中,被葬于猩猩峡。只有宛尕斯一人平安无事地来到中国,住在京城的外宾公馆。


宛尕斯住下后,终日闭门不出,静坐干功和礼拜。有一日,唐王闲了,就化装成一般官员的模样,暗自去看他。只见宛尕斯面朝西方,正在虔诚地念经。当念完一段后,他把经一合,款款地放在经柜上,然后笑着迎出门来说:“快请唐王进来坐,恕我迎接来迟!”唐王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唐王呢?”宛尕斯笑而不答。于是,二人携手而坐,谈论起来。唐王为试试他的才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宛尕斯对答如流,一丝不着。唐王大喜,不仅允许他留居长安,而且允许他宣传伊斯兰教。


过了几年,宛尕斯思念家乡,一再提出要求回去,都为唐王拒绝了。后来他又一次提出了回乡要求,唐王捋着胡子自言自语地说:“他这个人呀,今天要回,明天要回,老回、回的,要想个办法留住他才是。”从此,“老回回”的名字就传开了。最后,在唐王的安排下,将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了宛尕斯,使他成了家,立了业,最终还是没有回到故乡,而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阿术拉饭的传说


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格迪目派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正月十日过阿舒拉节。节日这天,用黄米、小米、大米、小麦、大麦,以及扁豆、豌豆、黄豆、绿豆等几十样豆类加红枣、核桃熬成稀饭。回族把这种饭叫阿舒拉饭。


为什么要吃阿舒拉饭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圣人阿里带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后,人无粮,马无草。士兵们回来,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没有饭吃。阿里的妻子法图麦把一锅水烧的直翻跟头,就是没有一点米面可以下锅里,阿里心里


很不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怎么打仗呢?他把儿子哈赛和哈桑叫来吩咐道:“城里有个‘多斯提’,是个木匠,你们兄弟俩去向他借些米来。”阿里把人名和地名讲得清清楚楚,弟兄俩就出发了。这时,士兵们饿得心里发慌,有的士兵探进头来问:“饭熟了没有,我们都快饿死了。”


法图为了安抚人心,只好连声说:“快了,快了,再等一会儿。”可是等来等去不见俩兄弟回来,法图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路口把各式各样的小石头捡回来,淘洗了两遍就下到锅里。


过了一会儿,哈赛和哈桑每人提了一个布袋回来了。法图很高兴地迎上去问:“借到吃的没有?”


哈赛怕士兵听见,悄悄说:“借到了,妈妈你看。”法图一看是一袋木屑,顿时失望了。这时外面的人喊叫的声音越来越大了。法图麦没有办法,只好把木屑倒进锅里。


阿里和士兵们正在闲聊,一看哈赛和哈桑回来了,急忙进屋查看。哈桑叹了口气说:“你的多斯提不搭理我们。”阿里把锅盖打开,看见尽是木屑和石头。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不出办法来。法图麦只顾往灶膛里添柴禾。


过了一会儿,锅里忽然飘出一股米味和豆味。阿里感到很好奇。法图急忙把锅盖打开。哈哈,一大锅稀饭。她舀了一勺仔细一瞧,木屑和石头都成了黄米、小米、白米。各式各样的石头都变成了各种豆子,满屋子都香喷喷的。她尝了一口,十分可口。


阿里高兴地跑去通知士兵们:“穆民们,今天的饭特别香,你们放开肚子吃罢。”


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屋子里,法图麦、哈赛和哈桑舀都来不及。说也奇怪,锅子看看不大,可是总也舀不完。穆民们有的吃了三碗,有的吃了五碗,都吃饱了。


阿里对众人说:“今天为吃饭无常了的,真主不降罪。”


至今,回族在吃阿术拉饭时,还是尽情地吃,请人,送吃,凑钱凑粮一起做着吃,直到把肚皮撑圆。回族们把这天叫“粮食节”,也叫“妈妈会”。


关于回族为什么要吃阿术拉饭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真主派了一位能言善辩,处事稳重,胸怀坦荡,有能力、有耐性的先知怒哈去劝说崇拜偶像的人。怒哈和颜悦色,千方百计地宣传真主的信条,一部分人被说服接受了他宣传的信条,而另一部分地位较高的人不但不听他的劝说,还讥笑他。怒哈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祈求真主不要在人世间留这些人。真主听了怒哈的话,向他默示,尽快制造方舟,怒哈就到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自己制造了船,带着那些归信安拉的人登舟,并在世界上各种动物和禽类中各选一对载在船上。怒哈一行刚驶船离岸,天上的水门便大开,飞流直下,地下的泉水喷涌,一时间洪水漫世,那些不信真主的人全都丧命。最后天上的水门渐渐闭合了,大地吸收了洪水,怒哈的方舟落到了朱迪山上。


船上的人在山上等了三天三夜,找不到吃的,人们忍不住饥饿,乱喊乱叫。怒哈到山下拣了各种各样的豆子下锅煮着吃,结果几把杂豆煮了一大锅,救了不少人的命,也救了怒哈圣人的命。


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天,仍保留着吃杂豆粥的习俗,回民管它叫忆苦思甜饭。

版权所有: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1172号-1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陕(2022)0000002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