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电话:029-87277685
传真:029-87277685
邮箱: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院门机关小区综合2号楼5层
来源:微言宗教 发布时间:2021-10-09 08:00:44 访问人次:4937
明清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逐步推进,出现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些建筑无论是从外在的布局形制上,还是内部的装饰上,都具有中国化特色。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清真寺的中国化装饰艺术。
一、中国化的装饰形式
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最迟在宋代之后,这种融合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技艺已经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因此大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形式。现存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很多都以精美的彩绘艺术著称。例如,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明清时期的北京牛街清真寺,其大殿保留的清代彩绘采用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彩绘形式“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富丽堂皇。始建于明初的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礼拜大殿的顶部,就用600余幅“井口天花”(即由“井字形”彩绘组成的天花板装饰)作为装饰,每幅彩绘都是绿底红边、沥粉贴金,图案各不相同,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彩绘的独特魅力。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的河南开封朱仙镇清真寺,梁、枋上彩绘为清代作品,线条粗犷、简洁,极具特色。
“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常用形式,在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中也大量使用。始建于明代的青海平安洪水泉清真寺,主要采用砖雕和木雕两种装饰形式,形式多样、立体感强,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始建于明代的宁夏吴忠同心清真大寺的建筑装饰以砖雕为主,题材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的砖雕贯穿清真寺各个院落。
楹联匾额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大量使用楹联匾额,而且不单纯悬挂在清真寺大殿之中,在讲经堂、书房、庭院的墙壁或楹柱也随处可见,不但锻造了富有特色的建筑外观,更让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化的装饰题材
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的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象征高洁坚贞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清雅淡泊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荷花、葫芦等图案,都是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重要的装饰题材。例如,始建于明初的山东济宁东大寺,其大殿的梁、枋、斗拱大量绘制以“缠枝莲”为主的纹饰。“缠枝莲”纹饰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所以又有“生生不息”的含义。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的上海福佑路清真寺,其殿宇彩绘除了常见卷须草纹饰,还有各种象征吉祥的云纹、果枝纹以及葫芦等图案。洪水泉清真寺的青砖照壁中央雕刻的图案,由形态各异的牡丹花、月季花、梅花等构成,被称为“百花图”,寓意吉祥、富贵、坚贞。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外墙照壁的“万寿锦”砖雕,将中国传统的“万字纹”图案与各种花卉图案相结合,寓意吉祥、万福、万寿。
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的匾额楹联,在内容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用以表达伊斯兰教思想。例如,济宁东大寺“能守五功,自然举止仁恕;常存三畏,何须色象森严”楹联、化觉巷清真寺的“和为贵”砖雕、始建于清代的江苏镇江山巷清真寺悬挂“道冠古今”“三畏四毋”“在明明德”匾额等,都融合了儒家文化元素。类似内容的匾额楹联在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中比比皆是,生动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情况。
三、中国化的装饰表现技法
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的装饰大多采用中国化的表现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注重使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线条;在构图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手法融入其中,按照中国画“密不透风”和“疏可跑马”的对照布局,使装饰纹饰与空白部分形成对比;在塑造物象上,讲究中国写意画的“神似”,同时还吸收了中国画的“皴法”技巧,注重表现物象的神韵;在作品形式上,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形成特殊的装饰图案,构思新颖,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有时还采用表现亭、台、楼、阁等风景建筑内容的装饰图案……
例如,化觉巷清真寺大门照壁“岁寒三友”的砖雕作品,在构图上突出画面虚实、疏密、动静的对比关系,刚柔结合,使作品别具意境,耐人寻味;洪水泉清真寺的砖雕和木雕装饰作品,使用不同质感的线条来刻画不同的物象,并且让线条与雕刻材质的自然纹路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虚实多变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在形式、内容、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中国化的特色。这些历史遗存既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历程的艺术呈现,又可以为当代清真寺建筑中国化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为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北地域装配式住宅宜居环境标准化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80624SK)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1年9月